天天看點

以北京冬奧會獎牌為媒 安徽淩家灘向世界闡釋中華五千年文明

以北京冬奧會獎牌為媒 安徽淩家灘向世界闡釋中華五千年文明

資料圖:淩家灘航拍。 張長軍  攝

中新網合肥2月19日電 (張強 過其保)得知安徽淩家灘遺址出土的玉雙聯璧成北京冬奧會獎牌背面設計靈感來源,淩家灘遺址首任考古領隊張敬國有些激動與自豪,因為這塊玉雙聯璧正是經他之手挖掘發現的。

淩家灘遺址位于安徽省含山縣,總面積220萬平方米,是一處距今5800年至53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心聚落遺址,與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稱“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作為長江流域五處區域中心聚落之一,淩家灘遺址被納入新一輪“中華文明探源研究課題”,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以北京冬奧會獎牌為媒 安徽淩家灘向世界闡釋中華五千年文明

資料圖:淩家灘航拍。 過其保 攝

自1987年首次發掘至今,淩家灘遺址先後曆經13次發掘,總發掘面積逾6000平方米,出土文物3000多件,其中玉器約1200件,代表性玉器有人、龍、虎、璧、原始八卦圖等。

張敬國介紹,淩家灘遺址出土玉璧個體較小,主要反映原始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玉雙聯璧有“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更有平安、祥和之意,且中國自古就有“蒼璧禮天,黃琮禮地”理念。

“中國玉石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獨樹一幟、延續不斷,是中國特有的。”張敬國認為,淩家灘遺址的發現,或将中華文明史提前到5300年前。從目前研究來看,淩家灘遺址已具備初級城市“規劃”水準。

張敬國介紹,依山臨江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玉礦資源孕育了淩家灘文化,其位置處于中國南北東西碰撞地帶,經濟文化交流碰撞出文明火花。考古發現淩家灘遺址開始稻作農業,有了物質基礎,淩家灘先民才有剩餘勞動力進行公德心建設。

以北京冬奧會獎牌為媒 安徽淩家灘向世界闡釋中華五千年文明

資料圖:淩家灘文明探源展示館。 過其保 攝

“根據地質專家分析,淩家灘地層有洪水痕迹,淩家灘文明或被洪水摧毀。部分淩家灘先民順着長江進入蘇浙一帶,演變出良渚文化,因良渚遺址出土的許多陶器、石器、玉器有淩家灘的影子。”張敬國說。

據介紹,淩家灘遺址是中國第一個以地勢分層次建築的聚落遺址,對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演化等具有突出地位。對研究古代宗教、原始哲學思想、曆法制度等起源,以及制造技術、工藝美學、城市建設、龍鳳文化等都有重要意義。

張敬國舉例說,淩家灘遺址出土玉器以玉禮器為主,玉禮器是身份、地位、權力和财富的象征,其制作工藝處于中國新石器時代領先地位,吸引了海内外學者目光。“淩家灘當時就有了制玉機械——半自動制式砣具,線切、片切等玉器切割工藝更是傳承至今仍在運用。”

同時,淩家灘遺址發現一處儲存較好的大型環壕聚落遺址,在它的周邊有數個小的聚落群體,呈“衆星拱月式”的社會結構,這昭示着淩家灘已邁入文明社會。

如今,考古人員正在對淩家灘遺址中的大型紅陶塊堆積區進行發掘。張敬國介紹:“規模很大,預測是一座大型宮殿或者神廟建築。”

“淩家灘遺址考古發掘面積隻是冰山一角,未來,随着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幾代甚至很多代考古人的努力,淩家灘必将帶來更多驚喜。”張敬國說。

壬寅虎年春節期間,因北京冬奧會獎牌“握手”淩家灘文化,剛剛試運作的淩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掀起了“考古研學遊”熱潮,來此遊客絡繹不絕。

據了解,安徽力争将淩家灘遺址申報進入世遺預備名單。目前,淩家灘國家考古大遺址公園、遺址博物館等項目正在建設中。(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