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2年,手機市場顯得格外冷淡,新機釋出數量明顯減少,每款熱門機型的讨論量也大幅下跌,即使有釋出會,也沒人多少人讨論。市場開始進入一種有預算買蘋果,沒預算随意看着買的節奏。在這種情況下,一般是要醞釀變局了,而這不禁讓人想到了2018年停止的魅藍。
魅藍的錯在哪?
魅藍開始于2014年,定位很明确,就是類似紅米手機這種,服務青年使用者的子品牌。其産品價格低,設計簡潔,常用聯發科SOC,并且具有大量機型,俗稱機海戰術。

魅藍的最後一款産品是魅藍6T,是魅族科技于2018年5月29日在三裡屯美嘉歡樂影城巨幕廳釋出的手機。這個場地其實價格不算很高,但也不低,屬于可以接受的範圍,但也要看釋出的是什麼機型。
魅藍6T當時的價格是799元起,3GB RAM+32G ROM版售價799元,4GB RAM+32G ROM版售價999元,4GB RAM+64G ROM版售價1099元。
現在來看,這個手機的釋出存在一些問題。首先這麼低價的手機,這麼盛大的釋出會,支出還是有些大了。其次,就是現在基本不會一個釋出會隻釋出一款入門機型,一般是旗艦機型,然後一些低價格産品,集中釋出,提升效率,分攤成本。
更有甚者,我們看到小米的釋出會一般都是在公司園區舉辦的,成本更低,更為可控。雖然公司财力雄厚,但支出成本則是另一回事。
隻能說,當時魅藍的打法還是太粗犷了,沒有考慮到公司因為魅族PRO7市場表現失敗所遇到的困難。
現在再回顧黃章當時的話,感覺還是有道理的,魅藍确實帶來了幾千萬的銷量,不菲的關注度,比如一兩個月就可以與煤油見一次面,但也消耗了魅族的不少實力,而其實力本來就是有限的。
是以魅族也是無奈,本來想讓沖銷量的魅藍帶來更多收入,好支撐高端魅族手機的研發投入,但結果魅藍也隻是賺吆喝。這種情況當魅族旗艦手機遇到重大挫折的時候,就難以繼續下去了。
雖然可以說魅族PRO7的失敗是連累魅藍的直接原因,但魅藍發展幾年下,魅族綜合競争力的下降則是更深層次原因。面對困局,魅族總不能收縮魅族品牌吧,畢竟這個品牌就叫魅族,那就隻能收縮不賺錢的魅藍了。
并不是說低端機不好,如果如傳音那樣,低端機有銷量,能賺錢,低端機還是可以做的,但可惜魅藍并不是。是以魅藍的消失,也可以看作當時魅族丢車保帥的無奈之舉。
還會有新的魅藍潰敗上演嗎?
那麼問題來了,還會有新的魅藍潰敗出現嗎?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有可能。
首先,就是國内手機銷量持續調整,手機總體銷量下降,但單價增加。
據中國信通院今天釋出的2022年1月國内手機市場運作分析報告顯示,1月份國内市場手機出貨量3302.2萬部,同比下降17.7%。這個數字說明,手機品牌靠量取勝的時代已經徹底過去了。
而iPhone重回國内銷量第一也說明了同樣的問題,國人相比于便宜,更關注手機的品質。在第四季度,每賣出5台手機,就有一台是價格不低的iPhone,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另一張圖也很說明問題,就是2021年,榮耀、小米、OPPO、vivo都釋出了不少機型,但是還是打不過iPhone的四款,對比之下,還是很發人深省的。
不過,某些品牌雖然釋出手機多,但總體是有選擇地釋出的,比如vivo的Y系列,隻是單純上架,并沒有什麼釋出儀式。而當時魅藍的做法,似乎就是vivo的Y系列,真我的Q系列,V系列,都弄成了釋出會,現在看顯然是不合适的。
而另一方面,魅藍是一個子品牌,是以我們可以關注下各家子品牌的表現。紅米自不必說,剛和梅賽德斯AMG F1車隊合作,熱度不低。
而vivo的iQOO一直是十分強大的存在,以至于紅米釋出會也要和iQOO比一比,現在也是供銷兩旺。
相比之下,realme作為OPPO旗下的品牌,目前熱度明顯不如紅米和iQOO,可能要努力了,因為一般的節奏都是一二名競争,第三名吃虧。
實際上,年輕人的消費習慣正在快速轉變,這讓很多國産廠商都陷入困擾。要提升價格,但怕銷量遇冷,但不提升價格,又發現年輕人都在買更貴的手機,甚至直接入手iPhone,總體使用者群的消費實力,還需要不斷試探。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當你能提供更好的,更有競争力的産品的時候, 市場是接受提價的。
還是回到魅藍上,其對産品的把握就存在一些問題,以其所描述的時尚年輕人群,其實基本就等于有一定消費能力的年輕人,畢竟一件連衣裙,一雙淑女鞋,一個精緻的發型,想置辦下來都不便宜,這樣的使用者會用799元的手機嗎?顯然不會。是以799元的手機似乎更适合低調上市,隻有高階一點的手機才與時尚、良品等更為契合。
目前,年輕人可能确實消費能力有限,但對精緻生活的追求不是沒有底線的,尤其是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更會盡力給自己配上一台順手、養眼的手機。
回到2022年,在這種消費節奏下,榮耀、小米、vivo、OPPO連同其子品牌将進行一輪慘烈的搏殺,可能會有人掉隊。因為現實很明顯,就是手機總盤在增長的情況下,各家都可以生存并發展,但當手機總盤不再增長甚至開始收縮的時候,必然會出現優勝劣汰。就像比賽一樣,總有人是第四名,無法登上領獎台。
這種調整,可能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