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鑒賞|順治青花瓷上的書與畫

澎湃新聞獲悉,“順治青花的書與畫”近日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對外展出,展覽從館藏順治時期青花瓷器為主,簡要介紹了當時瓷器生産的概況,并從紋飾方面闡述了順治青花瓷器的風格特點,讓觀衆在欣賞文物的同時,了解當時青花瓷器生産的社會背景。

鑒賞|順治青花瓷上的書與畫

清順治青花秋葉紋盤

清順治(公元1644—1661年,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号)朝曆時十八年,由于新政權是在明末戰亂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社會動蕩,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百廢待興,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來,禦窯廠不可能全面恢複大規模生産,是以景德鎮瓷業一度蕭條,産量很少。清人葉夢珠《閱世編》記載:“順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瓷器之醜,較甚于舊,而價逾十倍。”景德鎮仍舊沿襲明末采取的臨時應急措施,“有命則供,無命則止”。官窯生産時停時産,是以官窯瓷器并不多見,而民窯則開始全面恢複大規模生産。

鑒賞|順治青花瓷上的書與畫

清順治青花人物紋觚

據藍浦《景德鎮陶錄》記載,順治建廠燒造禦器始于順治十一年(1654年),先是饒州守道董顯忠、王天眷、王英等督造龍缸未成。在順治十六年(1659年)再由守道張思明、工部理事官噶巴、工部郎中王日藻等督造欄闆、龍缸等大器,盡管花費了很多人力和物力,仍沒有成功。這說明當時景德鎮官窯生産雖處于低潮期,但始終沒有停止過,官窯器數量較少,精細度也明顯不高,個别還比較粗糙。順治窯主要燒造了青花、五彩、白釉、黃釉和茄皮紫釉等幾個品種,這其中青花占主流。

順治時期的青花瓷器型除常用碗盤外,以筆筒、筒瓶、香爐等陳設器和供器多見,紋飾早期多為洞石秋葉,後期人物故事、博古圖、瑞獸圖等頗有文人情趣的題材大量的出現,其中以人物為主題的畫面多帶有故事情節,有的還帶有題記。更有受文人畫的影響者,整體模仿書畫構圖,詩畫印三者具足,這類瓷器也是順治時期最具特色的品種。

鑒賞|順治青花瓷上的書與畫

清順治青花花鳥紋筒瓶

順治青花瓷器上的文字可見楷書、隸書和草書三類,草書僅見于順治初期的洞石秋葉紋碗、盤,題為:“戊子春月梓辛軒書”“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等。底款書寫多為楷書,包括“大清順治年制”“玉堂佳器”等,香爐、花觚、筒瓶及盤内題記則多見楷書或者隸書,其中香爐、花觚等供器題供奉禱文,筒瓶、筆筒和盤等陳設器多題詩文。順治青花瓷器畫面仍延續了明末的風格,胎釉品質的提高和青花分水技術更加成熟,制瓷工匠将版畫和文人畫引入瓷繪中,紋飾主題既有明代晚期以前流行的雲龍、花卉、嬰戲,也有源于版畫的人物故事圖和模仿文人畫的山石花鳥及山水圖等。

鑒賞|順治青花瓷上的書與畫

清順治青花洞石詩文筆筒

鑒賞|順治青花瓷上的書與畫
鑒賞|順治青花瓷上的書與畫

如清順治青花洞石詩文筆筒,筆筒一周繪洞石兩處,形狀崎岖,以順治康熙兩朝較為常見的陽光皴表現出石頭的陽面,陰暗處則以深色小點裝飾,地面以較粗的點繪小草或苔藓,皆屬當時常見的繪畫技法。兩座洞石之間相對處分别以青料書寫詩文“叢桂蒼蒼,芙蓉凝凝,隻尺千峰,神遊萬裡”,落款“甲午春日寫為萬竿精舍”,钤印“林”“景”。這件筆筒的紋飾從布局、題詩、钤印幾乎完全模仿文人畫的格式,畫面雅緻舒朗,書寫文字采用亦楷亦隸的形式,頗具古拙之風,落款後還繪制一圓一方印章,宛然一副青花畫就的奇石圖。

(本文部分資料來自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及王純婧相關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