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是不會變好的,除非他先自我關懷

作者:武志紅
人是不會變好的,除非他先自我關懷

在心理學深度浸泡的這幾年,我得出一個結論:

現代人的各種心理痛苦,都可以從自我關懷裡受益。

不管你是面臨人際相處、家庭親密關系的困擾,還是個人發展的迷茫與壓力…

自我關懷也許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療愈和修複。

今天推出這個系列的第一篇,聊聊:你重視的事情,總做不到時,怎麼辦?

作者|蘇小菲

責編|陳沉沉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想做卻一直沒做成」的事:

總在計劃減肥,卻沒有哪次真正成功;

想對孩子、伴侶溫柔些,可脾氣一上來就控制不住;

渴望工作上有成就,但完成基本工作都吃力;

……

這時,挫敗、沮喪、提不起勁……整個人失去抓手,更加做不成事。

那麼,事情究竟是如何搞砸的?

關鍵的原因有兩點。

人是不會變好的,除非他先自我關懷

原因一:

立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标

先來看一個故事。

姜莉今年35歲,是一個7歲女孩的媽媽。

她愛這個孩子,希望做一個溫柔的媽媽,給孩子好的教育。

但有意思的是,她繼承了父親的脾氣——易怒,尤其面對親近的人。

30多年來,她都是如此,一觸即發。

于是就出現了這樣一幕:

一次下班,她帶女兒逛超市。

去之前,兩人約好:可以買零食,但不能買冰激淩。

可是一到超市,孩子就一直叫嚷着要吃冰激淩。

她頓時火從中來:

大冬天的吃什麼冰的!剛剛都說好了不吃的,你怎麼總是說不聽?!

一通責罵,一下把女兒吓哭了。

看到女兒眼淚汪汪的樣子,她又馬上清醒,忍不住自責:

怎麼回事?!我不是說了,要當溫柔媽媽!!!

從女兒出生開始,這樣的場景上演了7年。

姜女士還是沒能實作自己“溫柔媽媽”的目标。

她很沮喪,還懷疑起自己,是不是夠資格做母親?

姜女士和大多數“困在原地”的人一樣,給自己立下了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标。

為什麼說目标不切實際呢?

因為,她希望「當下糟糕的自己」立即變成「想象中符合期待的自己」。

完全沒有中間一步步實作的過程。

在姜女士眼中,隻有從「暴脾氣的媽媽」變成「溫柔的媽媽」,

而這件事的實際難度和所需的時間呢?

忽略不計。

如果她稍微停下來想想,就會對現狀有更多了解——

似乎除了發脾氣,我不知道還可以怎麼和小孩溝通;

今天上班有很多糟心事,我沒消化完自己的情緒;

這樣,姜女士就可以更加針對性地解決實際的困難:

哦……我需要去學點與小孩的溝通方法;

下次自己情緒比較堵時,要先好好安撫自己;

當我們放下“立即變好”的期待,耐心看看自己,反而能一點點達成,哪怕最後隻有60分。

而更糟糕的是,他們會将做事過程中「正常的挫折」,當作「整體的失敗」。

但現實是,即便有意識地控制脾氣,也總有失控的時候。

這很正常,也很難避免。

傷害了孩子,就事後道歉,做出彌補。

要諒解自己隻是一個普通人,也要相信孩子有自己的适應力——他能學會消化、接受父母身上的不完美之處。

這樣,我們才不會因為一次挫敗,就認為自己很糟糕,選擇放棄努力。

武志紅老師說:

頭腦設定目标時,會好高骛遠,因為它不受時空限制。

但身體執行時,往往會遇到很多困難,也很難立馬實作。

是以,如果你總是「想做做不到」,不妨思考一下:

我是不是在要求自己立即、輕松、沒有挫敗地實作目标?

當我們擁有不切實際的目标時,就更容易遭遇現實的暗礁。

而這份幻想的破滅,也會将我們推入自我攻擊的深淵,目标就越發遙遠了。

人是不會變好的,除非他先自我關懷
人是不會變好的,除非他先自我關懷

原因二:

猛烈地自我攻擊

如果說,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标讓人無力改變,

那麼自我攻擊,就是雪上加霜。

朋友文曉,習慣嚴苛待己。

工作上,她自然也渴望表現出色,獲得老闆和同僚的認可。

但現實卻是,單單是日常工作,就讓文曉焦頭爛額:

效率低下,日常加班;

沒休息好,又影響第二天的工作狀态;

結果呢,進度越發落後,成果也普普通通。

一個關鍵原因是,自我攻擊耗掉了她大量時間。

隻要手頭任務不順利,頭腦中的批評者就會立馬跳出來,指着自己罵:

為什麼别人都做得那麼好,就你這麼差勁?

自我威脅時刻壓在她頭頂上方:

我不夠好;一旦我不夠好,後果就會很嚴重。

自我攻擊下,大腦源源不斷地制造「羞恥」與「焦慮」,事情也随之搞砸。

為什麼這樣會搞砸事呢?

首先,羞恥焦慮帶來的強烈不安,會讓我們無意識逃避問題。

文曉在工作上,就總忍不住回避。

每次打開未完成的文檔,都要做好久心理建設:刷手機、和同僚聊天、深呼吸……

不僅如此,她甚至會自我妨礙——為了避免失敗的恥辱,放棄做重要的事情。

2年前,文曉就希望在B站做視訊,但現在仍遲遲沒有開始。

因為她特别害怕:萬一努力了,還失敗,豈不是說明自己真的很差?

隻要拖延着,就能活在假想的安全感裡:如果我盡全力,沒準也能做好。

其次,羞恥焦慮會讓我們退縮、膽小,不相信自己能做成事。

研究顯示,我們對自己能力的信念,與實作夢想的能力有直接關系。

也就是說,你越不相信自己可以做成,就越容易失敗。

因為對結果的惴惴不安,會大幅破壞我們做事的狀态——

身體變得緊繃,憂慮的聲音也會一直在頭腦中嗡嗡嗡:

萬一搞砸了,這個月績效就會很慘,老闆也會瞧不起我……

于是,每一個本該全力以赴的當下,都被負面情緒充斥消耗。

這樣的自己,還剩多少能量把事情做好呢?

人是不會變好的,除非他先自我關懷
人是不會變好的,除非他先自我關懷

我們花太多精力避免失敗

于是沒精力做成事情

立下不切實際的目标,再猛烈攻擊完不成的自己,都很容易讓我們搞砸事情。

明明渴望變好,卻陷入了失敗的怪圈。

這聽起來,很殘忍,就像一個詛咒。

那麼,這樣的做事方式,是怎麼養成的?

一個關鍵因素是:

成長過程中,我們成功被當成理所當然,而失敗與過錯總被嚴苛對待。

可能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

表現不錯時,父母一言不發;

而表現不佳,就會有大人立馬跳出來指責:

你繼續這麼頹廢的話,就别想上大學了;

你看看你都胖成什麼樣了,還不趕緊減肥;

這樣的态度,暗示着:

1、失敗是個雷區,你碰不得。

于是,長大過程中,我們花很多精力避免失敗。

但最後卻沮喪地發現,沒有人願意切身體會自己的難處。

2、做好了是常态,沒什麼大不了的。

否則,為什麼我做好了沒有得到回應?而做不好我會被嚴厲地懲罰?

一定還有更好的,我要向那個更好的靠近。

3、批評是一種有效的自我激勵方法。

有些人回想起自己的成長時,會說:幸好父母很嚴厲、逼迫我…

這就是很典型的「對批評者的認同」,認為人隻有被批評才能真正變好。

更糟糕的是,一個長期被批評的人,自我批評也會作為他自我保護的方式,持續存在。

首先,自我攻擊能讓他人的評價顯得多餘,減弱被傷害的力道。

正如《自我關懷的力量》裡所說:

我會先發制人,在你之前批評我自己。

我已經意識到我有多麼的不盡如人意和不夠完美,是以你就不要再說難聽話,告訴我已經知道的事了。

其次,自我攻擊還能讓我們高高在上,充滿優越感與力量感。

什麼意思呢?

指責自己時,我們既是手持鞭子的批評者,也是瑟縮在牆角的被批評者。

我們既因為被攻擊而無力、受傷;也能作為懲戒者,體會到一種義正詞嚴的憤怒。

而後者,會讓我們感覺好極了:起碼我能及時調轉船頭,懲罰犯錯的自己,還算不錯!

覺察,就是改變的開始。

那麼,至此,我們必須去問,怎樣才能打破詛咒呢?

核心在于,讓自己開始「做成事」。

人是不會變好的,除非他先自我關懷
人是不會變好的,除非他先自我關懷

想要做成事,

你要學會自我關懷

總做不成事的人,身體裡同時住着批評者、被批評者。

雙方彼此為敵,互相對抗,最終消耗了自己。

而一個能做成事的人,懂得自我關懷:讓身體裡的各個自我和諧相處,合力面對生活的挑戰。

那麼,怎樣才能學會自我關懷,開始做成事呢?

你可以試試《自我關懷的力量》裡的一個練習:椅子對話。

1、先回想一件自己想做做不成,還會導緻自我攻擊的事。

2、再用3把椅子,分别指定成,身體裡的各個自我:内心批評者、被批評者、明智關懷的觀察者。

3、你需要輪流在這3者間進行角色扮演,充分表達出他們的心聲。

這樣,内在的聲音就有機會放下對抗,彼此了解、整合。

具體怎麼練習呢?以減肥不成功為例。

首先,坐在自我批評者的椅子上,表達出ta的心聲,如:

你怎麼這麼懶惰不自律?

想想你身上的贅肉吧,惡心。

要是減不下來,沒有人會喜歡你的!

接着,換到被批評者的椅子上,感受一下自己被批評時的心情,如:

你這樣批評我,我很受傷,也好焦慮。

我很怕自己一直都這麼胖,後果真的不敢想象……

這樣,雙方在頭腦裡纏繞不清的拉扯,就能變得清晰可現。

然後,讓批評者與被批評者對話。

如:

被批評者:我平時經常運動,也克制飲食。可是你卻好像蹲守在一旁的警察:隻要失控一次,你就拼命指責我,還說我惡心,我好難過。

批評者:對不起,讓你委屈了。

被批評者:而且,減肥根本沒有你想的那麼容易!

有時候我明明飽了還忍不住吃東西,是因為遇到了糟心事,但找不到其他方法排解。可你的指責,反而讓我吃得更多!

批評者:原來會這樣啊,對不起,我真的沒有考慮到。我隻是真的很焦慮你減不下來,很害怕肥胖的你沒人喜歡。我光顧着自己害怕了。下次我會試着去了解你。

被批評者:謝謝你。我也想告訴你,以前我隻知道你很嚴厲很兇,但沒想到原來你的攻擊背後藏着那麼大的擔憂和恐懼。

批評者:謝謝你願意了解我。

當我們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指責與傷害,深入去看,就能聽見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批評者被不安籠罩;被批評者充滿着憤怒……

最後,坐到觀察者的椅子上,運用自己的智慧與愛,分别對批評者與關懷者說話,如:

對被批評者說:

我看到你被自我攻擊、無力羞恥的時候,真的特别心疼。

你肯定很受傷也很煎熬吧,好想帶你遠離這種痛苦。

你想要的,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批評者,而是一個能支援自己、和你一起想辦法的人。

對批評者說:

我看得見,你的攻擊性有多強,背後就有多焦慮。

想告訴你的是,無論你減肥是否成功,别人喜不喜歡你,我都會一直愛你,關懷你。

當觀察者将愛與關懷,傳遞給批評者與被批評者時,對抗會逐漸消融,了解也開始發生。

這個練習需要你花些時間,反複練習。

但漸漸地,你也許會發現,自己能用更積極地方式面對減肥過程裡的挫敗。

比如,偷懶放棄一次鍛煉、或者沒管住嘴時,

過去,你可能會攻擊自己,結果反而吃得更多,甚至破罐子破摔幹脆放棄減肥;

但現在,你可能會摸摸自己的頭,安撫道:

我們不是神,總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這很正常。

讓我和你一起想想,這次是因為什麼原因失敗,有什麼辦法能幫助你。

不管你減肥成功與否,我一直都在。

于是,一次挫敗就隻是一次挫敗而已,它不會變成越滾越大的雪球。

至此,内在戰争終于停歇,内心平靜得以歸來。

當然,掌握自我關懷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練習。

但随着我們越來越熟練地安撫自己,就能在内心建構起一處安心之隅。

自我關懷,提供了一方靜谧的世外桃源,讓我們遠離無休止的“好”與“壞”的自我評判,停止問“我和他們一樣好嗎?我已經足夠好了嗎?”這種問題。

在這觸手可及的地方,我們擁有了獲得長久以來深深渴望的溫暖、支援和關愛的方法。

——《自我關懷的力量》

同時,我們也能越變越好。

就像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所說:

奇怪而又沖突的是,我接受了現在的自己,而我又可以改變。

終于,我們的身心回到了和諧之中,每一份能量都能用來成為更豐盛的自己。

人是不會變好的,除非他先自我關懷

作者:蘇小菲;責編:陳沉沉。

本文原創首發公衆号:武志紅(ID:wzhxlx)。

(此處已添加小程式,請到今日頭條用戶端檢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