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67歲莫言低調慶生:晚熟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67歲莫言低調慶生:晚熟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作者 | 樊登讀書 · 張女子

主播 | 樊登讀書 · 楊槍槍

"

親愛的書友們,晚上好~

歡迎來到樊登讀書人物欄目——《群星》。

品讀群星閃耀 · 體驗非凡人生。

每天一期,歡迎您的持續關注~

今天出場的主人公,人生經曆跌宕起伏。

他國小沒畢業便辍學回家放牛、29歲才上大學。

卻創記錄拿下了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與國際知名導演合作,65歲的他還在出書、開公衆号……

下面我們一起走進作家 -莫言的精彩人生~

今天,是作家莫言67歲的生日。

作為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在獲獎後的10年裡,他曾躲在家鄉高密,不看電視不上網。

在朋友的田地裡,開着收割機單純地體驗豐收的喜悅。

當然,他依舊筆耕不辍、出版了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

《警世通言》雲: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達者未必不達。”

國小沒畢業便辍學回家放牛、29歲才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30歲時發表成名作《透明的紅蘿蔔》、57歲終獲諾貝爾文學獎……

莫言堅信:沒有永遠的成功,但可以選擇一直成長。

晚熟的他,一直按照自己的節奏,不急不緩地過好自己的人生。

67歲莫言低調慶生:晚熟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67歲莫言低調慶生:晚熟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有的人小時膽小,後來膽越來越大,有的人,少時膽大,長大後膽越來越小,這就是早熟和晚熟的差別。”

這是《晚熟的人》裡莫言對早熟和晚熟的一種解讀。

莫言膽小,這是他自己承認的。

他曾說過:“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孫子、懦夫、可憐蟲。”

小時候,他特别膽小敏感。夜晚不敢出門,白天也不敢一個人進莊稼地。

他說不清自己究竟害怕什麼,走路時總感到身後有東西如影随形。

按他的話說,獨自路過莊稼、大樹、墳墓時,他害怕會有不知名的東西突然鑽出來。

對于童年的記憶,除了膽小害怕,還有就是關于饑餓。

12歲那年,實在餓得受不了,他壯着膽子拔了生産隊的一根蘿蔔充饑。父親知道後,逮着他就是一頓揍。

更辛酸的是,有年冬天,村裡國小買來一車煤。

孩子們餓極了,一擁而上,竟拿起煤塊兒往嘴裡塞。

莫言也在其中,還向老師推薦說很好吃。

後來,他被迫辍學。當起了放牛娃、農忙時還要下田種地。因他無力承擔過重的農活,時常被父親責備。

作為家中并不讨喜的一員,莫言的樂趣是一個人去遠處放牛羊。

躺在草地上、百無聊賴時,他開始嘗試和一切能看到的東西對話。

67歲莫言低調慶生:晚熟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有段時間,集市上來了一個說書人。他偷偷跑去聽書,是以忘記幹活。

不過,這不影響他旺盛的表達欲,他特别愛向母親轉述從說書人那兒聽來的故事。

在這一過程中,他不斷“添油加醋”,甚至篡改故事結局。

聽完故事後,母親時常憂心忡仲地說:“兒啊,你長大後會成為一個什麼人呢?難道要靠耍貧嘴吃飯嗎?”

在村子裡,一個貧嘴的孩子是不受待見的,有時還會給自己和家裡帶來麻煩。

母親提醒他少說話,是希望他能做一個沉默寡言、安穩大方的孩子。

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盡管有父母的諄諄教導,他并沒改掉喜歡說話、胡思亂想的天性,這也是他筆名“莫言”的由來。

于是,文學開始讓他大膽。

初學寫作時,為獲得靈感,他多次深夜出門,沿着河堤、迎着月光,一直往前走,有時到天亮才回家。

能在黑夜外出,是熱愛戰勝了恐懼。

他需要刺激自己,尋找别樣的經曆,捕捉别樣的感受。

蘇東坡曾說:“乳瓯十分滿,人世真局促。”

但晚熟的人,當等到一個合适的時代,出現适合他展現自己才華的舞台,就會突然煥發出光彩來。

這也不失一種成長與财富。

67歲莫言低調慶生:晚熟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67歲莫言低調慶生:晚熟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晚熟的人,像冬日山間的松柏,雖腰身彎折,卻蓄勢待發。”

在《晚熟的人》裡,莫言這樣比喻道。

因為愛讀書,晚熟的他還曾鬧過不少笑話。那時,同學家裡有本《封神演義》。

知道莫言愛看書,同學便戲谑道:

幫忙拉五圈磨,就能看一頁書。為了看書,莫言真的就“當牛做馬”地拉磨。

為熬夜看《歐元海之歌》,他把油燈挂到門框上。

燈火很小,越看他越往前湊,一不小心,燈火便把頭發燒焦了。

莫言曾說過:

“我對閱讀的渴望,一點都不亞于我對餃子的渴望。”

特别是1976年,莫言到距家300公裡外的龍口當兵。

部隊有很多人熱愛文學,刊物來了,大家搶着看。看得多了,他躍躍欲試,偷偷學着寫。

67歲莫言低調慶生:晚熟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莫言發表的第一篇小說《春夜雨霏霏》,是在1981年第5期《蓮池》刊物上。

這也标志着“莫言”這個筆名正式啟用。

在部隊擔任圖書管理者的4年裡,他閱讀了大量的文學、哲學和曆史書籍。

特别是順利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後,除了讀書與創作,他近乎什麼都不去想、不去做。

這些看過的書、寫過的字,在他心裡深深紮根,也激發出了莫言日後豐沛的創作靈感。

成名作《透明的紅蘿蔔》就是在此時創作完成的。

看到這部作品後,著名作家張潔曾驚歎:“1985年中國文壇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出現了莫言。”

不久後,《紅高粱》的發表便再次印證了這一觀點。

“《紅高粱》把戰争小說換了一種寫法。

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的時候,那個有很多舊有文學觀念嚴重束縛作家頭腦的時候,這樣的小說出現,應該還是有一定的震動性。”

之後,就是《生死疲勞》《豐乳肥臀》《檀香刑》《酒國》……

這些作品在國内外獲獎無數,也深受讀者喜愛,成就了莫言文學路上一座座高峰。

從國小辍學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莫言用自己的經曆诠釋了他對“晚熟”的了解。

在他看來,“晚熟”代表了求新求變的精神。

他希望自己能夠晚熟,使藝術生命和創造力保持得更長久一些。

正如著名評論家李敬澤說的那樣:

“由于莫言這本書的出現,晚熟也會成為一個流行詞,這裡面既有智慧,同時也代表了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

這種精神展現在,明明是前浪,在沙灘上打個滾站起來又變成後浪,這就是晚熟的精神。”

晚熟代表了一切皆有可能。

是以說,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隻有太早的放棄。

67歲莫言低調慶生:晚熟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67歲莫言低調慶生:晚熟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我不夠成熟,不夠圓滑,不夠老練。 沒關系,我隻不過是一個晚熟的人。”

莫言承認自己是一個晚熟的人。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引發了一些争議。

起初,他還以為大家争議的對象是自己。

漸漸地,他感到這個被争議的對象,是一個與他毫不相關的人。

他如同一個看戲人,看到那個得獎人身上落滿了花朵,也被擲上了石塊,潑上了污水。

莫言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從花朵和石塊中鑽出來,擦幹淨身上的髒水,坦然地站在一邊……

正如他在《蛙》中所說:

“這麼多年來,我總結了一條經驗,解決棘手問題的最上乘方法是:靜觀其變,順水推舟。”

關心則亂、等等看看,有些事慢慢就看淡了,有些人也慢慢就看清了。

67歲莫言低調慶生:晚熟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莫言,你不要覺得你的文學水準很高,也不要以為咱們鄉裡隻有你有能耐,你老實說,我的文學水準在你之下嗎?”

“給我40000塊錢,不然把你的醜事傳上網,讓你身敗名裂!讓大家看看你是什麼貨色?”

這兩段話,來自莫言的的表弟和表妹。

在《晚熟的人》中,莫言講述了成名後的遭遇:

突然冒出的一大群親戚朋友,通過各種方式利用他的名号謀财。

看他飛黃騰達,很多人便忍不住心生嫉妒。表弟、表妹開始對他明目張膽地敲詐!

就這樣,各種亂七八糟的事情都來了,莫言躲在家鄉不敢出門。

為了尋求安甯,他換了手機号碼,隻允許極少數人能聯系到他。

這段經曆也恰恰印證了他在《晚熟的人》中所說: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

後來雖然開竅了,但也仍然善良與赤誠,不斷地尋找同類,最後卻成了最孤獨的一個。”

哪怕孤獨,這類人就算成熟了,也會留有内心的單純,依然熱愛生活,願意去積累和沉澱。

67歲莫言低調慶生:晚熟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67歲莫言低調慶生:晚熟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莫言在《晚熟的人》 中寫到:

“當别人聰明伶俐,我們又傻又呆;

當别人心機用盡,漸入頹境,我們恰好靈魂開竅,昏眼變明。”

沒有人的人生是白活的,隻不過是覺醒的時機有早有晚。

要明白跑得快并不代表跑得遠,一開始被甩在後面的也可以厚積薄發。

點個「在看」,願我們都能不忘初心,堅持成為自己,按照自己的節奏過一生。

作者 | 張女子,傳播學碩士,前都市報情感傾訴記者,現以女兒小名寫作的中年少女。。

欄目主理人 | 澄子

排版 | 鄭向北

圖檔 | 本文圖檔來源于網絡,侵删

音樂 | Maroo - Reminiscence (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