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給爸爸的漂流瓶》:爸爸,我好想你

有人說,父愛如山,穩重深沉;母愛如水,細膩溫柔。

那,孩子對爸爸媽媽的愛呢?

像水晶,純潔稚嫩,珍貴易碎。

《給爸爸的漂流瓶》:爸爸,我好想你

我們擁有很多歌頌父愛、母愛的故事,都少不了父母為了孩子如何艱辛付出的叙述。

就像很多父母對孩子說的,都是為了你,才如何;為你好,才如何。

卻缺乏對孩子心裡如何看待父母行為的描述。

也許因為父母是成年人,容易自以為是,覺得自己做的都是對的,沒有和孩子溝通的必要;

或者因為孩子小,成年人認為孩子說什麼、想什麼、做什麼,都不重要,反正都是我們做主。

孩子呢?沒有話語權。

可不論成年人如何忽略孩子,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孩子也是有自己想法和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喜、怒、哀、樂。

是以,《給爸爸的漂流瓶》就非常寶貴,借着小女孩漢娜的口,讓人看到了爸爸長期在外工作、媽媽照顧家時,或精彩、或乏味,或喜樂、或驚吓的一幕幕生活片段,貫穿始終的是以漂流瓶為寄托的對爸爸無盡的想念和愛。

《給爸爸的漂流瓶》:爸爸,我好想你

常年在印度洋上工作的漢娜爸爸,是一名海洋學家。

因為經常不着家,漢娜又非常想念爸爸,就拜托老水手揚森先生,出海打魚時幫忙把漂流瓶扔到海洋裡,好讓海上工作的爸爸收到她的信。

每封信的一半,漢娜都會寫一些開心的事。

這些開心的事,會讓爸爸知道,她和媽媽過得很好,不要為她們擔心;

這些開心的事,也是送給爸爸的“笑容錦囊”,為遠方的爸爸捎去輕松和幽默。

比如,學校一位新來的實習老師,向同學們征求意見,因為學校決定開一門新課。

說什麼的都有,漢娜提議“撒謊課”,驚訝的老師居然同意大家來試試。

漢娜說爸爸是海洋學家,在印度洋上工作;媽媽是醫生,專治各種疑難雜症;家裡的院子住着一隻長頸鹿,是真的。

漢娜說的都是實話,老師卻以為都是謊話,給漢娜打了十分,直到被同學舉報。

末了,漢娜對爸爸說,你得想想,我講的這些到底是不是真的。反正,我要是你,就選擇永遠别相信我說的一切。

作為爸爸,有個這麼古靈精怪的女兒,不知該作何感想,或者搖搖頭、再笑笑?

有個想象力這麼豐富的女兒,就像是她有一雙翅膀,可以自由飛翔,爸爸該樂死了。

《給爸爸的漂流瓶》:爸爸,我好想你

漢娜媽媽在家辦公,是村子裡專治疑難雜症的醫生。

第一個病人,得了狂笑症,隻要醒着,不論何時何地,狂笑不止。

可惜,媽媽沒有好辦法幫助他。

漢娜巴不得這種病能傳染,這樣,人走到哪兒笑到哪兒,周圍就全是一片笑聲了。

《給爸爸的漂流瓶》:爸爸,我好想你

第二個病人,是個“大懶蟲”。

有多懶?

他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洗澡都懶得洗,更别提收拾屋子、早上出門了。

那人說他得了“慢性懶惰病”。

漢娜目瞪口呆地想,要真是這樣,那我們全班都得了這種病,而且也是慢性的!

媽媽給這位病人開的藥方是,讓他馬上打電話給老闆請一周假,然後直接上床躺一周,除了吃東西、上廁所,什麼都不要幹,就在床上躺着休息。

效果不錯!才三天,那人就躺不下去了,想出去散步,被漢娜媽媽拒絕了。

到一周結束,病人馬上起身去院子裡挖土種花了,還說自己感到精力充沛,也有興趣幹點兒活、運動運動了。

寫完信,落腳處還祝願爸爸“一切都好”,叮囑爸爸“小心海上的大鲨魚”。

對了,不止這一封,其他信都是這樣用心。

比如,“最後我還想囑咐你:爸爸,小心鲨魚!”、“給你送去最溫暖的問候”、“愛你的女兒”、“給你送去最親切的問候!”、“祝你做個好夢”、“我們都很想你,趕快回家吧”。

甚至,爸爸終于要回家的那一天,漢娜覺得“時間像蝸牛一樣慢慢爬着”,那種期待爸爸很快到家卻又沒到家之前等待的心情展露無疑。

當看到爸爸在樓下了,漢娜的結尾“别急,爸爸,幾秒鐘之後,我就會下樓,飛奔進你的懷抱。”

感受到漢娜那份忍耐等候了很久、寫了許多信寄托漂流瓶送去思念後,終于要見到爸爸了,那種興奮和急切的心情。

漢娜單純簡潔的字裡行間,滿滿的都是對爸爸的愛和關心,不知道她的爸爸能體會到嗎?

《給爸爸的漂流瓶》:爸爸,我好想你

孩子年齡小,不代表他們沒有思想,更不代表,他們沒有感情。

他們和父母一樣,有喜怒哀樂,他們也會受傷、沉默、逃避、包裹起來保護自己的心。

前兩天,看到一位媽媽分享了如何成功讓女兒戒掉了對自己依賴的經驗。

那位媽媽說把女兒帶到兩歲,2021年的春節把女兒放家裡了,當時騙女兒說不走,後來女兒和婆婆從外面回來,女兒發現媽媽不在了,就一直哭,邊哭邊喊說她錯了以後聽話,讓媽媽回來,哭了一個多小時,直到睡着,醒了後也不提媽媽了,也不問、不吭聲了。媽媽打算2022年的春節才回去看女兒。一年來幾乎沒聯系過女兒,幾個月才視訊一次,說女兒也不再找她,開視訊,也是愛答不理。媽媽說:女兒放下了,她也放下了。

《給爸爸的漂流瓶》:爸爸,我好想你

孩子三歲以前是建立安全感最關鍵的時期,一輩子隻有這一次,錯過就沒了。

安全感也是爸爸媽媽能給予孩子一生最美好的禮物,掙多少錢都換不回來。

看了太多沒有安全感、沒有自信心的孩子和成年人,都能追溯到小時候父母之愛的缺失。

《給爸爸的漂流瓶》:爸爸,我好想你

3歲的女兒不是不想媽媽、不要媽媽了,更不是“放下了”。

《給爸爸的漂流瓶》:爸爸,我好想你

在她心裡,是媽媽不要她了,不僅不告而别、長期不聯系,沒有陪伴、也不表達對她的愛,她雖然有媽媽,卻被迫活成了“被遺棄的孤兒”。

《給爸爸的漂流瓶》:爸爸,我好想你

她想媽媽,但她沒有任何力量能控制媽媽的去和留;

她受傷了,也沒有辦法表達,隻有把對媽媽的想念和愛藏在心裡;

她害怕再次依賴媽媽,媽媽又一次騙她,把她扔在原地,再次留她獨自一人;

《給爸爸的漂流瓶》:爸爸,我好想你

她害怕再次受傷,是以開始沉默,封閉自己的真心。

《給爸爸的漂流瓶》:爸爸,我好想你

媽媽如果相信“女兒放下了”這樣的謊言,就是對女兒的二次傷害。

就像漢娜一樣,雖然漂流瓶不可能到達爸爸手中,她仍借着漂流瓶寄托對爸爸無盡的思念和愛。

孩子的愛純潔稚嫩,珍貴易碎。

孩子對父母的愛和思念,爸爸媽媽當真收到了嗎?

縱然各種身不由己,隻要你肯排除萬難,就能想辦法呵護好孩子水晶般愛你的心。

《給爸爸的漂流瓶》:爸爸,我好想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