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光谷加入“新勢力造車”,武漢如何布局智能網聯汽車

作為國家重點布局的汽車産業基地和傳統汽車産業重鎮,武漢如何搶抓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發展機遇?

16日上午,在武漢東湖高新區工委(擴大)會上,光谷正式宣布加入“新勢力造車”,2022年将謀劃建設智能網聯汽車終端産業園,帶動“光芯屏端網”擴容更新。

以傳統汽車制造業為基礎的武漢經開區也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産業。至此,武漢将以武漢經開區和東湖高新區“雙龍戲珠”的格局展開對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的布局。

傳統車城謀轉型

目前,大陸已形成包括頂層産業發展規劃、法律法規、路測、商業化應用等在内的多層次、寬領域的産業發展戰略,并先後确立16個“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的試點城市,武漢位列其中。

長期以來,武漢把汽車産業集中布局在素有“中國車都”之稱的武漢經濟開發區。武漢經開區現有汽車産量超過100萬台,到2025年汽車産量将力争突破200萬台,汽車工業産值突破5000億元。

為搶抓智能網聯汽車機遇,武漢經濟開發區在去年3月印發《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促進智能網聯汽車産業創新發展若幹措施(試行)的通知》。該措施從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生态建構、技術研發、産品測試、示範應用等6大方面制定了16條扶持措施,對符合條件的企業最高獎勵2億元。

随後,多個新能源整車廠相繼簽約落戶武漢經濟開發區:2021年4月8日,“造車新勢力”頭部企業小鵬汽車确定在武漢經開區建設智能制造基地;5月31日,央企中首個高端電動汽車品牌岚圖汽車與武漢經開區正式簽署投資協定;12月21日,作為東風公司“東風風起”計劃、“科技躍遷”行動中重要一環的高端新能源越野車項目簽約落戶中國車谷;2022年1月5日,本田全球首個新能源标杆工廠落戶武漢經開區。

根據“十四五”規劃,武漢經開區力争每年引進10~15家新能源電池、高精地圖與定位、雷射雷達、車聯網、晶片等相關企業落戶,到2025年,累計引進2~3家新能源整車企業。

光谷造車的底氣

與此同時,武漢另一端的東湖高新區也希望在智能網聯汽車産業上有所作為。

早在5年前,光谷便有意涉足新一代汽車産業。2016年12月,長江經濟帶産業基金、武漢東湖高新區、上海蔚來汽車有限公司三方曾簽約,拟在光谷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長江蔚來基金”,并在光谷投資不少于200億~300億元建設智能化新能源汽車産業園,其中包括年産20萬輛智能化新能源汽車整車項目、研發及标準檢測中心等,緻力于打造下一代新能源汽車的全産業鍊。然而,這一項目意外流産,光谷錯失了一次重要的“新勢力造車”發展機會。

時隔多年,光谷重燃“造車”希望。去年3月14日,武漢東湖高新區釋出“光谷硬核科技十條”,每年拿出5億元專項資金,支援“硬核科技”企業的範圍就涵蓋了人工智能在智能網聯汽車上的融合應用。

武漢依迅電子資訊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付誠對第一财經記者表示,目前,光谷擁有11萬家創新型企業,在汽車晶片領域,培育了聚芯微、華引芯等多家潛在獨角獸企業,擁有全球第二的EDA供應商新思科技、長江存儲、武漢新芯等頭部晶片企業;在車載半導體顯示領域,光谷重點布局的深天馬2020年市場佔有率達到14.3%,TCL華星斥資75億元重點布局車載顯示器;在車聯網領域,光谷集聚了華為、中興、中國信科等國内前三大資訊通訊企業,是車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承載者;在智能座艙領域,國内每10台新能源汽車有6台PTC加熱器來自武漢華工科技,空調溫度傳感器全球市場佔有率占據70%以上;在車載導航及自動駕駛領域,海微電子是蔚來汽車供應鍊中除動力電池外中單車價值最高的配套企業,極目智能是中國無人駕駛30強企業。

16日上午,在武漢東湖高新區工委(擴大)會上,東湖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劉潔提出,光谷2022年地區生産總值向3000億元目标沖刺,占武漢市GDP總量比例力争達到15%;力争新增企業2萬家,新增百億級企業2家,新增上市公司10家以上,加快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森林式産業生态。

在2022年的重要工作中,劉潔重點提到,光谷将謀劃建設智能網聯汽車終端産業園,帶動“光芯屏端網”擴容更新。

付誠認為,武漢可充分發揮光谷科創大走廊協同創新優勢,支援光谷聯手“鄂黃黃鹹”建設“智能網聯汽車産業園”,引進重大整車項目;推動“光芯屏端網”産業和汽車産業深度融合,進一步提升“光芯屏端網”産業外延、規模,打造“光芯屏端網”+“車路雲網圖”萬億級産業叢集。

“雙子星”錯位發展

風脈能源董事長葉毅對第一财經記者表示,目前,上海、廣州、合肥正在多區域、全産業鍊發展新一代汽車産業。相比之下,武漢推動傳統汽車産業轉型較慢,在智能網聯汽車産業布局力度不夠,缺乏打造“造車新勢力”的勇氣,搶抓汽車産業變革機遇能力不足。全市汽車制造業産值下滑,乘用車産量下滑,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汽車産業布局的起跑線上有所落伍。

付誠表示,光谷加入“新勢力造車”,不是與武漢經開區“搶飯吃”,兩大國家級開發區可多區域、錯位式、全産業鍊布局發展汽車産業,形成合力共同支撐武漢汽車産業發展,為武漢打造全國經濟中心培育更多新增長點。

目前,網聯車與行業的對接較少,未形成新的消費場景,這是武漢發展智能網聯汽車的一個重要突破口。葉毅建議,武漢應加大場景和政策供給,加快推動公共交通、計程車、環境衛生等特殊應用場景率先實行智能網聯汽車替代;适度超前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推動相關市政道路智能化更新,加快建成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雙智試點”城市;加大學土産業鍊企業培育,成立智能電動汽車産業發展基金,加大投資孵化力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