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核桃上的雕塑、消失的百家衣、鳥蟲篆 鄭州文廟前有場“非遺展”

大河報·豫視訊記者 劉瑞朝 攝影 白周峰

怎樣在核桃上雕刻花鳥蟲魚人物樓閣?用鳥蟲篆制作的姓氏卡片有什麼不同?基本從人們生活中消失的百家衣又是怎麼制作的?這些問題都可以在鄭州市文廟門前廣場上找到答案。

核桃上的雕塑、消失的百家衣、鳥蟲篆 鄭州文廟前有場“非遺展”

從2月14日開始,一直持續到2月16日,連續三天,管城回族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來到鄭州文廟,2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展位就排在文廟門前廣場的西側。雖然在冷空氣的影響下鄭州市區天氣陰冷,但依然無法阻擋市民前來看熱鬧的熱情。

核桃上的雕塑、消失的百家衣、鳥蟲篆 鄭州文廟前有場“非遺展”

明朝文學家魏學洢有一篇《核舟記》,相信不少人都學過這篇文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态。”這樣的精細技藝,現在還有人會嗎?在高華林的核雕技藝展位上,就擺放了不少裝在特定裝置内的核雕作品。有瑞獸,有人物,有山水,惟妙惟肖,細節生動。

核桃上的雕塑、消失的百家衣、鳥蟲篆 鄭州文廟前有場“非遺展”

“核雕的基礎是核桃,前期需要挑選硬度足夠的、沒有蟲眼的核桃,然後在放大鏡下細緻雕琢。”他說,這次帶到現場的都是一些比較簡易的、友善攜帶的核雕。他們在平等街上還有一處核潮核雕藝術館,裡面有更為精細的工藝品。比如就有核舟,上面的每扇門都能打開與阖上。

核桃上的雕塑、消失的百家衣、鳥蟲篆 鄭州文廟前有場“非遺展”

聽說過百家衣,沒見過百家衣什麼樣。百家衣(被)制作代表性傳承人魏祯向大河報·豫視訊記者介紹說,制作百家衣,前期需要先把小塊棉麻布做好,一塊一塊地積累起來,到了可以拼做成衣服的時候,再動手進行拼接、剪裁、縫制。

核桃上的雕塑、消失的百家衣、鳥蟲篆 鄭州文廟前有場“非遺展”

百家衣、百家被是一種漢文化,來源于民間的傳統習俗。在過去的農村,家有新生兒,孩子的爺爺或奶奶就會給親戚鄰居報喜,順便讨要一塊布頭,然後将讨要過來的布頭建成方形,拼接到一起,再剪裁成衣服,或者制成小被子,給娃娃使用,期望孩子能托大家的福,得到大家的庇護、保佑,孩子可以平安健康地長大。

核桃上的雕塑、消失的百家衣、鳥蟲篆 鄭州文廟前有場“非遺展”

而現在,給孩子穿百家衣,成了一種傳統習俗,更多的也是一種儀式和懷舊。魏祯說,隻不過民間已經基本不存在穿百家衣的風俗了,是以百家衣(被)就完全成了工藝品。

核桃上的雕塑、消失的百家衣、鳥蟲篆 鄭州文廟前有場“非遺展”

在現場,鳥蟲篆展位前,不時有家長帶着孩子過來詢問,想給孩子做一張生肖畫。一對雙胞胎在爺爺奶奶的陪伴下,來到王祥雲的展位前。這對龍鳳胎都是馬年出生的,王祥雲就讓孩子先在類似滾筒的工具上滾上顔料,再将一張紙鋪在陽刻的雕版上,不一會兒就創作出來了一幅鳥蟲篆圖畫。

核桃上的雕塑、消失的百家衣、鳥蟲篆 鄭州文廟前有場“非遺展”

大河報·豫視訊記者注意到,王祥雲的攤位上還有類似撲克牌一樣的文創産品。他介紹說,每張卡片上都有某一姓氏的鳥蟲篆文,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觀賞性。他選取了百家姓中前104個姓氏,做成了撲克牌卡片,具有珍藏功能。

在現場,由非物質文化遺産衍生出來的文創産品,頗受前來遊玩的市民的歡迎,特别是冬奧主題相關的産品。大河報·豫視訊記者了解到,共有2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在此展出,分别是糖畫、烙畫、泥塑、猴加官、面塑、百家衣(被)、香布袋兒、鳥蟲篆、連德林剪紙、核雕技藝、蛋雕、手工紙藝燈籠、傳統髹漆技藝、古琴斫制技藝、布藝貼畫、壽桃制作工藝、金屬錾刻、古法制香工藝、晶石造器、傳統木器民間繪畫。

來源:大河報·豫視訊 編輯:屈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