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春秋》用23首詩詞串聯中國文化景觀

2022年冬奧開幕式正值立春,24個節氣倒計時用“中國式浪漫”拉開了本屆冬奧會的帷幕。藏在冬奧開幕式上的古詩詞引領世界各國一起迎接立春新的希望。同樣以古詩詞為創作源泉,知名學者李舫的曆史文化散文新作《大春秋》由長江文藝出版社于近期正式出版,全書由23首詩詞出發,從春秋戰國到唐宋明清,從千古名士到悠悠古城,從人文勝迹到山川天地,酣暢淋漓地書寫了一幅幅磅礴的大曆史大文化景觀。

《大春秋》用23首詩詞串聯中國文化景觀

用“大春秋”這三個字來緻敬偉大的時間

2022冬奧開幕式上,“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引人領略節氣雨水的溫潤,《大春秋》中的篇目《成都的七張面孔》便是以杜甫的這首《春夜喜雨》作為開篇。《大春秋》的序言中作者李舫書寫了她這樣的期待:人類經曆了一個又一個變故,一次又一次遷徙,大航海時代、大動蕩時代、大颠覆時代、大變革時代……正是有了這些波瀾壯闊的曆史,以及對于這些曆史的不斷探究,才有了人類思考的無限豐富,人類進步的無限可能。

作者李舫是著名的學者、作家、文藝評論家,曾發表過不少經典文化散文作品。相比她以前的風格,《大春秋》這部曆史文化散文集顯得更加深刻、厚重。

對李舫而言,文風的改變和她的閱讀興趣變化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近幾年她的閱讀興趣從西方現代性、現代派藝術轉向中國傳統文化和曆史哲學,在工作間隙,更是利用碎片時間讀完了《點校本二十四史》中的大半。在閱讀之外,她開始思考很多從未曾深入思考過的大問題,比如理想與信念、人類與世界、文明與傳承、時間和空間、曆史與文學、經緯與未來……甚至在書的内容還沒有眉目的時候,心中就有了清晰的書名——《大春秋》。李舫說:“大春秋,像一座巍峨的山峰,吸引着我去攀登,我希望用這三個字來緻敬偉大的時間。”

由23首詩詞出發,探尋詩詞世界中的“士”“脈”“道”

《大春秋》分“士”“脈”“道”3輯共23篇,不僅收錄了作者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名篇,如《江春入舊年》《春秋時代的春與秋》等,還收錄了其最新寫作的散文佳篇,如《千秋一揚雄》《霓虹》《覺醒》《跫音》《山河血》等,每一篇都以一首詩詞作為開篇。因為每篇文章都是圍繞一個曆史人物或者一個曆史故事展開的,是以選擇的詩詞也都與之對應的内容相關聯,由此作為給讀者的閱讀提示。在作者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中展現中國文化的縱橫捭阖、博大精深。

什麼是英雄氣概,什麼是家國情懷?在李舫的筆下,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曹植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是戴叔倫的“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嶽飛的“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詩詞串聯下的閱讀令人一氣呵成,但李舫卻前後花了六七年的時間完成這些曆史散文随筆。

《大春秋》裡是一個越來越好的中國

在這本曆史散文筆記中,李舫不僅分享了自己遠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刻思想,也不乏自己近年來的鄉間紀實随筆。那些在山區扶貧過程中見聞的平凡家生活和普通家庭彙聚成如今我們共同生活的美好時代。走訪了雪域高原的西昌、懸崖峭壁的涼山、武陵河畔的湘西、七省通衢的襄陽……在李舫筆下是一個越來越好的中國。

有着兩千五百多年曆史的《詩經》,是中國詩歌的古老開篇,吟唱講述了中國人民自古以來追索小康的樸素夢想。而今,穿越數千年風雨滄桑,這夢想在中國大地變為現實。李舫認為,曆史的本意其實是記事者,也就是記錄曆史的史官,文學是曆史的智者,曆史是文學的富礦。《大春秋》是一份曆史筆記,是一次思想碰撞,也是一場文化盛宴。

《大春秋》用23首詩詞串聯中國文化景觀

《大春秋》

作者:李舫著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對話李舫:

希望用“大春秋”這三個字來緻敬偉大的時間

問:《大春秋》這部曆史文化散文集内容非常深刻、厚重,請問您寫這本書,出于一個怎樣的契機或者初衷?

答:我在這本書的序裡,簡單地寫到了當時的心境。朝八晚六的規律生活,每日繁忙煩瑣的工作,讓我在閱讀之外開始思考很多從未曾深入思考過的大問題,比如理想與信念、人類與世界、文明與傳承、時間和空間、曆史與文學、經緯與未來……書的内容還沒有眉目,可是書的名字卻那麼固執地橫亘在我的眼前——大春秋,像一座巍峨的山峰,吸引着我去攀登。

今天想來,這些思考是多麼的膚淺,而我的雄心壯志又是多麼的幼稚。可是,那時候,我正沉浸在春秋戰國的曆史鈎沉中不能自拔,特别是老子和孔子的風雲際會,讓我對那個遙遠的年代充滿了激情。老子和孔子,兩個曆史深處的思想巨人,他們究竟以怎樣的心情、怎樣的姿态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得以相見?老子和孔子,如此迥然相異的兩個人——一個溫良敦厚,其文光明朗照,和煦如春;一個智慧狡黠,其文潇灑峻峭,秋般飄逸——他們走到一起,完成了中國思想史上的一次偉大碰撞。

問:書名為什麼叫“大春秋”?有什麼特别的寓意嗎?

答:春秋,有很多種内涵,我們常說:春秋筆法、春秋積序、春秋鼎盛、春秋責備賢者……春秋,指的是時間,更是一種人生的态度,是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更是方法論。

春秋者,時也,史也。古代先人春、秋兩季的祭祀,讓這個詞具有了農耕文明的鮮明氣質,春種秋收、春華秋實、春韭秋菘、春露秋霜、春花秋月……典籍裡的美好詞彙,負載着先人的美好期待,也收獲着先人的美好祈福。春去秋來,四季輪回,成就了中華五千年的浩浩湯湯。

春秋之時,人道亦是天道。正是在這個時代,古代中國與古代希臘、古代印度、古代以色列一道,開始了“終極關懷的覺醒”,還處于童年時期的人類文明,已經完成了思想的第一次重大突破。在四個文明的起源地,人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用理智和道德的方式來面對世界,進而成就了世界文明的“軸心時代”。與此同時,那些沒有實作突破的古代文明,如巴比倫文化、埃及文化,雖然規模宏大,最終難以擺脫滅絕的命運,成為文化的化石。

在我看來,春秋,是一種記憶,也是一種覺醒。大春秋,這三個字裡包含裡太多太多,我希望用這三個字來緻敬偉大的時間。

問:這本散文集中每一篇的開篇非常獨特,都是以詩詞開場,一共23首詩詞,請問您是如何選中這23首詩詞作為開場的?

答:這本書本來有一個副題《詩詞裡的中國》,我和編輯雷蕾認真讨論,還是删掉了。因為每篇文章都是一個曆史人物或者一個曆史故事,是以我選擇用一段與這個人物或者故事有關的詩詞,來作為閱讀提示。

問:您在創作作品當中有沒有瓶頸期?會用什麼方式來度過這段時間?

答:沒有瓶頸,隻有沖突。其中最難的是時間的配置設定,因為工作關系,每天可以讓我自由支配的時間太少太少,時間不夠用,這是最讓我痛苦的地方,是以我很珍惜那些寂靜而了無幹擾的夜晚,珍惜那些思如泉湧的瞬間。

問: 您今後還有什麼寫作計劃?

答:有很多計劃。我剛剛寫完一本《中國十二時辰》。馬上着手的是一本抗美援朝烈士遺骸回家的書,現在在做案頭工作,很多細節令人震撼。

作者簡介

李舫,學者、作家、文藝評論家。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中國作協文藝理論評論委員會委員。數十年來,筆耕不辍,作品數百萬字。已出版作品《不安的缪斯》《在響雷中炸響》《紙上乾坤》《魔鬼的契約》《風笛中的城堡———愛丁堡紀行》等;常年在《國家人文曆史》雜志開設專欄;2017年主編大型文學書系“絲綢之路名家精選文庫”。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孫珺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孫珺

通訊員:符琳

視訊/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孫珺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李亞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