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春秋》用23首诗词串联中国文化景观

2022年冬奥开幕式正值立春,24个节气倒计时用“中国式浪漫”拉开了本届冬奥会的帷幕。藏在冬奥开幕式上的古诗词引领世界各国一起迎接立春新的希望。同样以古诗词为创作源泉,知名学者李舫的历史文化散文新作《大春秋》由长江文艺出版社于近期正式出版,全书由23首诗词出发,从春秋战国到唐宋明清,从千古名士到悠悠古城,从人文胜迹到山川天地,酣畅淋漓地书写了一幅幅磅礴的大历史大文化景观。

《大春秋》用23首诗词串联中国文化景观

用“大春秋”这三个字来致敬伟大的时间

2022冬奥开幕式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引人领略节气雨水的温润,《大春秋》中的篇目《成都的七张面孔》便是以杜甫的这首《春夜喜雨》作为开篇。《大春秋》的序言中作者李舫书写了她这样的期待:人类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变故,一次又一次迁徙,大航海时代、大动荡时代、大颠覆时代、大变革时代……正是有了这些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对于这些历史的不断探究,才有了人类思考的无限丰富,人类进步的无限可能。

作者李舫是著名的学者、作家、文艺评论家,曾发表过不少经典文化散文作品。相比她以前的风格,《大春秋》这部历史文化散文集显得更加深刻、厚重。

对李舫而言,文风的改变和她的阅读兴趣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几年她的阅读兴趣从西方现代性、现代派艺术转向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哲学,在工作间隙,更是利用碎片时间读完了《点校本二十四史》中的大半。在阅读之外,她开始思考很多从未曾深入思考过的大问题,比如理想与信念、人类与世界、文明与传承、时间和空间、历史与文学、经纬与未来……甚至在书的内容还没有眉目的时候,心中就有了清晰的书名——《大春秋》。李舫说:“大春秋,像一座巍峨的山峰,吸引着我去攀登,我希望用这三个字来致敬伟大的时间。”

由23首诗词出发,探寻诗词世界中的“士”“脉”“道”

《大春秋》分“士”“脉”“道”3辑共23篇,不仅收录了作者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名篇,如《江春入旧年》《春秋时代的春与秋》等,还收录了其最新写作的散文佳篇,如《千秋一扬雄》《霓虹》《觉醒》《跫音》《山河血》等,每一篇都以一首诗词作为开篇。因为每篇文章都是围绕一个历史人物或者一个历史故事展开的,所以选择的诗词也都与之对应的内容相关联,由此作为给读者的阅读提示。在作者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中展现中国文化的纵横捭阖、博大精深。

什么是英雄气概,什么是家国情怀?在李舫的笔下,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戴叔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诗词串联下的阅读令人一气呵成,但李舫却前后花了六七年的时间完成这些历史散文随笔。

《大春秋》里是一个越来越好的中国

在这本历史散文笔记中,李舫不仅分享了自己远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刻思想,也不乏自己近年来的乡间纪实随笔。那些在山区扶贫过程中见闻的平凡家生活和普通家庭汇聚成如今我们共同生活的美好时代。走访了雪域高原的西昌、悬崖峭壁的凉山、武陵河畔的湘西、七省通衢的襄阳……在李舫笔下是一个越来越好的中国。

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诗经》,是中国诗歌的古老开篇,吟唱讲述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追索小康的朴素梦想。而今,穿越数千年风雨沧桑,这梦想在中国大地变为现实。李舫认为,历史的本意其实是记事者,也就是记录历史的史官,文学是历史的智者,历史是文学的富矿。《大春秋》是一份历史笔记,是一次思想碰撞,也是一场文化盛宴。

《大春秋》用23首诗词串联中国文化景观

《大春秋》

作者:李舫著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对话李舫:

希望用“大春秋”这三个字来致敬伟大的时间

问:《大春秋》这部历史文化散文集内容非常深刻、厚重,请问您写这本书,出于一个怎样的契机或者初衷?

答:我在这本书的序里,简单地写到了当时的心境。朝八晚六的规律生活,每日繁忙烦琐的工作,让我在阅读之外开始思考很多从未曾深入思考过的大问题,比如理想与信念、人类与世界、文明与传承、时间和空间、历史与文学、经纬与未来……书的内容还没有眉目,可是书的名字却那么固执地横亘在我的眼前——大春秋,像一座巍峨的山峰,吸引着我去攀登。

今天想来,这些思考是多么的肤浅,而我的雄心壮志又是多么的幼稚。可是,那时候,我正沉浸在春秋战国的历史钩沉中不能自拔,特别是老子和孔子的风云际会,让我对那个遥远的年代充满了激情。老子和孔子,两个历史深处的思想巨人,他们究竟以怎样的心情、怎样的姿态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得以相见?老子和孔子,如此迥然相异的两个人——一个温良敦厚,其文光明朗照,和煦如春;一个智慧狡黠,其文潇洒峻峭,秋般飘逸——他们走到一起,完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碰撞。

问:书名为什么叫“大春秋”?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吗?

答:春秋,有很多种内涵,我们常说:春秋笔法、春秋积序、春秋鼎盛、春秋责备贤者……春秋,指的是时间,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是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更是方法论。

春秋者,时也,史也。古代先人春、秋两季的祭祀,让这个词具有了农耕文明的鲜明气质,春种秋收、春华秋实、春韭秋菘、春露秋霜、春花秋月……典籍里的美好词汇,负载着先人的美好期待,也收获着先人的美好祈福。春去秋来,四季轮回,成就了中华五千年的浩浩汤汤。

春秋之时,人道亦是天道。正是在这个时代,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古代印度、古代以色列一道,开始了“终极关怀的觉醒”,还处于童年时期的人类文明,已经完成了思想的第一次重大突破。在四个文明的起源地,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理智和道德的方式来面对世界,从而成就了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与此同时,那些没有实现突破的古代文明,如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虽然规模宏大,最终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文化的化石。

在我看来,春秋,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觉醒。大春秋,这三个字里包含里太多太多,我希望用这三个字来致敬伟大的时间。

问:这本散文集中每一篇的开篇非常独特,都是以诗词开场,一共23首诗词,请问您是如何选中这23首诗词作为开场的?

答:这本书本来有一个副题《诗词里的中国》,我和编辑雷蕾认真讨论,还是删掉了。因为每篇文章都是一个历史人物或者一个历史故事,所以我选择用一段与这个人物或者故事有关的诗词,来作为阅读提示。

问:您在创作作品当中有没有瓶颈期?会用什么方式来度过这段时间?

答:没有瓶颈,只有矛盾。其中最难的是时间的分配,因为工作关系,每天可以让我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太少,时间不够用,这是最让我痛苦的地方,所以我很珍惜那些寂静而了无干扰的夜晚,珍惜那些思如泉涌的瞬间。

问: 您今后还有什么写作计划?

答:有很多计划。我刚刚写完一本《中国十二时辰》。马上着手的是一本抗美援朝烈士遗骸回家的书,现在在做案头工作,很多细节令人震撼。

作者简介

李舫,学者、作家、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文艺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数十年来,笔耕不辍,作品数百万字。已出版作品《不安的缪斯》《在响雷中炸响》《纸上乾坤》《魔鬼的契约》《风笛中的城堡———爱丁堡纪行》等;常年在《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开设专栏;2017年主编大型文学书系“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孙珺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孙珺

通讯员:符琳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孙珺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亚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