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事會”一演,汨羅人記憶中的元宵就回來了!

“故事會”一演,汨羅人記憶中的元宵就回來了!

元宵之約曆久彌新

———長樂擡閣故事會走筆

湖南日報·新湖南用戶端記者 馬如蘭 通訊員 楊莎莎

今年創新的《飛奪泸定橋》,在擡閣故事中傳承紅色基因;《太空探秘》向空間站“出差”的3位宇航員緻敬;《冬奧喜逢春》則與北京冬奧會遙相呼應…… 2月15日15時許,汨羅市長樂擡閣故事會的威風鑼鼓铿锵響起,一台台用身體、花車、彩燈紮成的表演曆代忠孝節義和民間傳說的“故事”粉墨登場,汨羅市長樂鎮沸騰起來了。

“故事會”一演,汨羅人記憶中的元宵就回來了!

“故事”在“比”中傳承

緊鑼密鼓兩相當,上下街頭擺戰場。上市街與下市街作為擡閣故事會的兩大對壘陣營,兩隊一相遇,則是“電光石火”。壓陣的高跷演員用布條把高跷綁在小腿,腳踏在頂端踏闆上,一步一搖,走得險而穩。

當圍觀群衆不禁為之捏一把汗,演員卻在1.5至4.5米的高空泰然自若,手搖折扇,任衣袍在風中翻飛,與對壘陣營的演員互不甘示弱,雄赳赳、氣昂昂地擦肩而過。

“故事會”一演,汨羅人記憶中的元宵就回來了!

長樂擡閣故事會從隋唐流傳,至今不衰。2011年,長樂擡閣故事會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今年,因疫情沉靜了兩年後,彙集曆史傳奇、戲劇藝術、民俗風情、雜技競技、并融表演、時代精神等于一體的長樂擡閣故事會,終于在元宵節如約而至。

長樂擡閣故事會的精妙之處在于“比”。從正月初一至元宵節,長樂鎮上市街和下市街兩個團體就要進行故事會比賽。比拼越激烈,故事就越精彩;火藥味越濃,民俗味就越濃。

“比的是故事的精、巧、多、新,也比文明、比禮貌、比團結。” 上市街故事會的“總導演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範興繪聲繪色地介紹,比如上市街來一 出《樊城下書》,向下市街“下戰書”。若下市街不回應,上市街再來一出《太公把釣》,将下市街比作“魚”,對下市街進行“挖苦”。若下市街仍不回應,上市街則“十二面鼓”擂響,逼迫下市街“應戰”,這時下市街紮一台“雞啄籃盤”,将上市街比喻成“雞” 啄食的模樣……正因為“比”,這項民間藝術才在傳承中曆久彌新。

“故事會”一演,汨羅人記憶中的元宵就回來了!

三個“發小”與“高故事”

長樂鎮青年康旭東從記事起,每年的元宵都留下了擡閣故事的深深記憶。從小時候被“紮”在台上,到成為“高故事”隊伍的一員,今天,18歲的他踩上1.7米的高跷參與巡遊。他在長樂非遺文創展示體驗基地的研學教室裡化上生旦妝,披上戲服,挂上長髯:“我之前踩的是2.2米的高跷,這兩年由于疫情沒有踩,踩起來有點費力。”

“故事會”一演,汨羅人記憶中的元宵就回來了!

康旭東的“發小”吳濤、蘭振超也在他的帶動下,在今年嘗試了高跷“初體驗”,各自踩上1.5米的高跷,參與巡遊。

“突擊訓練”了3天的蘭振超在訓練中摔倒了3次,陪訓的康旭東都在地面接住了他,給他牢牢的“安全感”。“我就是看到康旭東踩高跷,覺得特别帥,于是就也想學。”蘭振超說。

在元宵正式巡遊前,3個“好哥們”約好一起再練練“腳感”。康旭東不忘傳授他的“防摔技巧 ”:“踩在高跷上走步時,必須看好落腳點,一次性掄到位 ,如果中途高跷擦到地就容易蹭倒。”

“以前明着競争,有時候會有人來打探敵情,問我們今年出了什麼故事,不過一般問不出什麼。現在則是暗着較勁,誰也不服輸。”康旭東說。

“洪荒之力”永不落幕

長樂鎮的孩子們從4歲就開始被培養紮“故事”,到了10歲就可以訓練踩高跷。“老班子相傳,小孩紮故事不生病,把孩子紮到高台上一次巡遊就是2小時,還可以練膽量、練耐力。”陳範興說。

每年的元宵節都是陳範興最忙的時候。陳家的大家庭中,18個人出動了16 個,2人踩高跷、2人負責支撐,5人敲鑼鼓,5人紮故事、扮故事,還有1人負責化妝,陳範興則負責上市街故事巡演的全面策劃排程。

“故事會”一演,汨羅人記憶中的元宵就回來了!

他告訴記者,今年,民間想要用故事鬧元宵的“洪荒之力”再也按捺不住了,于是在政府的組織下,長樂鎮邊防疫邊比故事。巡演中,身着紅馬甲的志願者全程穿梭在人群中向遊客免費發放口罩,并耐心提醒遊客佩戴。

盛會終将漸漸散去,著名作家韓少功口中“聚人氣、暖民心、增才藝、正世風,相當于民間的‘文化大集’,亦是某種中國式的狂歡節與嘉年華”的長樂擡閣故事會卻不曾消散,而是在麻石古街上曆久彌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