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元宵節為什麼離不開一個“鬧”字?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元夜良宵,皓月千裡,花燈千樹如星如晝。作為春節的“壓軸大戲”,正月十五元宵節離不開一個“鬧”字,無鬧不歡,祈福迎祥,印證了人們對這個節日的期盼。

元宵節是中式的“狂歡節”

元宵節是農曆新春的重要組成部分,又稱“元夕”“元夜”。它的地位與正月初一“歲首”的确立有密切關系。漢武帝頒行《太初曆》,将正月定為一年之首月,正月一日為元正,正月十五日作為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其地位超過一般的望日(即農曆每月十五日)。關于元宵節的起源說法不一,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三:分别為漢武帝太一神祭祀起源說、道教起源說和佛教起源說。

元宵的民俗與除夕相對應,除夕夜是“小家”的閉門團圓,元宵節則是走向社群公共空間的熱鬧歡聚,元宵之夜在群眾社會生活中具有狂歡的性質。“鬧”是元宵節的主題,“鬧”的形式豐富多彩,鑼鼓之鬧、社火之鬧、歌舞之鬧、遊樂之鬧、燈彩之鬧、元宵之鬧等共同構成元宵節的狂歡氛圍。

元宵節為什麼離不開一個“鬧”字?

2019年2月,群眾和遊客歡聚廣東省德慶縣大鬧元宵。圖為中國民俗一絕的“炮仗攻獅子”。中新社記者 索有為 攝

元宵節的喧鬧之聲有兩種,一是以鑼鼓為主的響器聲,沒有鑼鼓或鑼鼓不夠用時,人們也用其他能發聲的器皿代替,如湖北孝感有“正月半,敲鐵罐”的諺語。二是歌舞遊樂的人聲,元宵節是民間歌舞演出日,除舞龍舞獅外,中國南北方都有演鄉村戲劇的傳統,北方的秧歌戲,南方的花鼓戲、采茶戲都是常演的劇目。東北地區将鄉民化妝作劇,稱為“太平歌”,河南及兩湖(湖南、湖北)地區稱為“妝故事”。

元宵節為什麼離不開一個“鬧”字?

2019年2月,一場極具年俗特色的巡遊鬧元宵活動在長沙街頭舉行。傳統龍獅、大頭娃娃等傳統民俗表演,吸引不少市民圍觀。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鬧”的精神内涵是在“一年明月打頭圓”的夜晚祈求歲稔年豐,也是社群群眾情感、意願、信仰的集中展現。白晝為市、夜間燃燈,元宵之夜的喧鬧聲可以蘇醒冬眠大地,鼓動大地回春;人們走出家門融入社會,通過歡娛的相聚聯絡情感、傳遞溫暖。

“男婦嬉遊”是元宵特有的人文景觀

“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透過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詞句,我們可感受到元宵節的浪漫氛圍。元宵之夜,婦女是主角,連平日隐藏深閨的女子也有了難得的出遊機會,她們身着節日盛裝走出家門,登樓賞月,看戲逛燈,走橋摸釘,直至午夜。“男婦嬉遊”成為元宵特有的人文景觀,給了青年男女邂逅愛情的良機,是以元宵節也被稱為中國人的“情人節”。

元宵節為什麼離不開一個“鬧”字?

2018年3月,中外青年遊客在上海豫園觀燈、鬧元宵。中新社記者 殷立勤 攝

元宵節也是許多文藝作品描寫男女愛情發生的時機,如泉州傳統劇目《陳三五娘》,描寫陳三與五娘在元宵賞花燈時偶遇并相愛;川劇《春燈謎》叙述宇文彥與韋文鳳燈會相遇結緣的故事;還有南朝陳國樂昌公主與丈夫徐德言在正月十五“破鏡重圓”的故事等,這些戲劇故事都以元宵節燈會、燈市為背景。

元宵典型的節俗是燈會,是以又被稱為“燈節”。元宵燈會的興盛從隋唐開始,曆代相沿。隋唐時代還有戴“傩面”賞燈遊玩的習俗,青年男女戴着面具在街上賞燈,很容易成為浪漫故事的開端。電視劇《大明宮詞》中太平公主與薛紹初見時揭下他昆侖奴面具的經典場景,就發生在元宵節的燈會上。

元宵節婦女們還有“摸釘”的習俗,“釘”與“丁”同音,“摸釘”預示着家丁興旺。“拜紫姑”也是元宵節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紫姑”即姑娘神,姑娘們向她問婚姻、問休咎、問年成,這些節俗展現了婦女祈求婚姻美滿、子嗣綿延、身體康健與年歲豐收的生活願望。

重拾傳統節俗找回年味兒

在年俗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大家或多或少地感到元宵節“鬧”的色彩淡了,繁複的節俗被遺忘,大家對元宵節最深的印象隻剩“吃元宵”的食俗。關于南方“湯圓”與北方“元宵”的異同,成為網際網路上年輕人争論不休的話題。

元宵節為什麼離不開一個“鬧”字?

2018年3月,昆明漢服愛好者們在元宵節身着傳統服飾,包元宵、猜燈謎,重制傳統元宵節場景。圖為身着漢服的愛好者準備吃元宵。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

這些年,随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推進,年俗傳統得到複興,越來越多年輕人對傳統年俗感興趣。但近兩年新冠疫情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群眾回家團圓,不免又讓人感歎春節氛圍變淡。得益于網絡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們雖然不能面對面,卻可以在“雲端”相聚,這也為複興傳統年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式。當下社會一直處在巨變中,傳統歲時禮俗應當适應新的環境,在繼承中更新。

如何恢複和重建年節禮俗?首先要重視傳統人倫禮俗對促進家庭與社會和諧的積極作用,俗話說“一年不趕,趕年三十晚”,大年回家是多數中國人必須遵循的歲時禮儀,回家不單是親人團聚,還是一次精神更新的曆程。還要重視祭祀禮俗的重建,祭祀禮俗并非封建迷信,要将其看成情感表達的方式和一種精神寄托,一方面加強對祖先和自然的禮敬,另一方面滿足人們祈福迎祥的心理需求。另外也要豐富春節期間的迎春禮俗,激發人們用昂揚的姿态和精神迎接新的一年。

年俗在海外的傳承與新變

傳統節日通過衆多具體節俗和時間節點不斷強化華人對民族文化的記憶,對外是文化身份的表現,對内則是文化認同的方式。華人生活在異文化的環境中,通過歡度春節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和文化,進而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時也讓海外群眾共享中國年。

元宵節是春節活動的高潮。不同國家和地域的華人也将元宵節的習俗保留下來,比如馬來西亞華人青年有元宵“抛柑”的習俗,單身女性在柑橘上寫下聯系方式抛入水中,男性争相撈拾,期盼結下姻緣;在日本橫濱,華人和當地群眾元宵節會到中華街賞花燈;在美國紐約、芝加哥、洛杉矶等城市,華人們元宵節會聚在一起品湯圓、賞花燈、舞龍舞獅等。

元宵節為什麼離不開一個“鬧”字?

2019年2月,馬來西亞雪蘭莪八打靈再也舉行元宵節“抛柑”活動。“抛柑”是馬來西亞華人元宵節特有的民間習俗,傳統為女性在柑橘上寫下聯系方式抛柑入水,男性打撈。圖為馬來西亞女生展示自己和朋友寫在柑橘上的心願。中新社記者 陳悅 攝

我們看到,華人春節民俗中也融入了一些住在國的文化特征,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如果華人民俗文化與當地文化“水土不服”的話,就很難傳承下去了。華人民俗文化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也推動了不同文明之間的開放交融。

春節文化的豐富内涵與應用價值是其走向世界的堅實基礎。春節在文化内涵、社會價值與生活服務功能上都有廣闊的意義,春節民俗包含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對家庭價值觀的堅守、對曆史和祖先的敬畏等都是春節走向世界的積極因素。另外,紅火吉利、展現家庭美學的新春裝飾,種類繁多、驚豔味蕾的春節美食,社火、賞燈、舞龍舞獅等動态民俗,都是易于與海外群眾溝通的藝術語言。

春節民俗走出去,不能簡單地了解為将民俗文化送出去,而要讓外國群眾能夠了解春節背後的理念,包括“和”的理念、求新的意識、對家庭的重視、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等,要用微小的故事和真摯的語言去講述這些文化内涵,才更容易讓外國群眾産生共鳴。

來源:中國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