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猶太“夜玫瑰”,把心留在了浦江畔

明晚10點,作家貝拉《幸存者之歌——猶太人在上海》紀錄片将在東方衛視首播。通過這部紀錄片,人們将跟随貝拉發現猶太人在上海的故事,回望那段跨民族的生命畫卷。也能看到那些曾在上海得到救助、獲得新生、留下永恒青春記憶的猶太人是如何牽挂着這份勝似故土的城市,并将這份愛和思念永遠留在血液中。

猶太“夜玫瑰”,把心留在了浦江畔

圖說:貝拉

揭開塵封的曆史

出生于上海的加拿大籍作家貝拉用20多年時間走訪了世界各地二戰時期曾在上海避難與出生的猶太人。收集了大量一手史料。紀錄片主要講述了邁克·麥德沃全家二戰時期在上海的往事。邁克的父母在上海生活了24年,他的母親朵拉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都記挂着上海——這座承載了她青春記憶和刻骨銘心的愛戀的城市。

紀錄片中,貝拉回到了當年與邁克一遍遍遊蕩的上海街頭。“邁克離開上海的時候才7歲,很難準确描述家裡的位址,我們在老靜安的小馬路穿梭尋覓,卻并無結果。”直到某一晚,貝拉靈光一現,重新翻找邁克父親在上海工作時的資料,以其履曆中兩個舊位址為線索,竟然意外找到了邁克一家在愛文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的舊居。

猶太“夜玫瑰”,把心留在了浦江畔

圖說:紀錄片《幸存者之歌——猶太人在上海》(下同)

當年用幾根金條買下這間屋的年輕人叫徐文賢,他和太太在這裡結婚生子,他們都是熱愛文化、尊重曆史、鐘愛老物件的人。而這些優良傳統也被子女們保留下來。時隔大半個世紀,不但裡面的布置、陳設并無大變,甚至就連老唱機、舊鋼琴和水晶玻璃的杯具器皿都被很好地儲存下來。

猶太“夜玫瑰”,把心留在了浦江畔

浦江畔的夜玫瑰

那一次,貝拉情不自禁地坐到老鋼琴前,想到那是朵拉年輕時常常奏響的琴,她輕輕打開琴蓋按動琴鍵,一曲猶太民謠《夜玫瑰》自然地流淌而出。貝拉說:“我第一次聽朵拉哼唱這首民謠,她已經為它重新譜寫了歌詞,她把對黃浦江深深的眷戀寫了進去。”朵拉年輕時代不但在上海度過青春、遇見愛情,也成功經營着一家戲劇服裝店,賣各色精美的戲服、洋裝,一代歌後周璇都是她的老顧客。

猶太“夜玫瑰”,把心留在了浦江畔

讓貝拉遺憾的是,她最終沒能完成朵拉的囑托,把這朵浦江畔的“夜玫瑰”帶回上海。最後一次去看朵拉,走時,她如孩童般纏着貝拉央告:“貝拉,把我裝進你的行李箱,我想要回上海去。”邁克告訴貝拉,母親朵拉在彌留之際還惦念着要回上海,當時家人為安慰她,隻得哄她:“到了,我們回到上海了,你看,那不是黃浦江嗎?”

上個月,由貝拉捐贈、留俄雕塑家呂旗彰設計制作的原創大型銅鑄雕塑《幸存者之歌》在上海猶太難民紀念館舉行揭幕儀式。這一重達5噸的雕塑,以浪漫主義表現手法,刻畫了1948年邁克·麥德沃同父母站在甲闆上依依不舍揮别上海的永恒瞬間。 (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