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情人節,在電影院看了個寂寞

情人節,在電影院看了個寂寞

文/石若蕭

2022年的春節檔,全檔期票房比去年少了近20億。不過,随着影院把電影票的價格紛紛降了下來,看電影的人又多了起來,每一天的全國票房都在2億元以上。

而助推這股“後春節檔”勢頭發力的,還有一個小小的檔期:情人節檔。

其實諸如情人節、七夕節、“520”等日子,本不是什麼嚴肅檔期。隻不過每到這一天,看電影的情侶數量大增,對電影票的價格又不敏感,往往能猛烈沖高大盤,于是便成了愛情片的兵家必争之地。

在這種日子裡上映的電影往往有共同特點:影片品質、成本、卡司都不算高,首映當天能吸走總票房的50%,過了當天,後續便立刻乏力。

今年,自然也不例外。

片名一個比一個長

5.31億,這是今年情人節檔的總成績。

這個情人節檔共有三部新電影上映,當然都是愛情片。

票房位居第一的是《十年一品溫如言》,首日拿下了1.45億。據貓眼專業版統計,其早在預售階段就已經拿下近億元票房,超過了《愛樂之城》票房成績,成為中國影史情人節檔新片劇情電影單日票房冠軍。

不過,《十年一品溫如言》有原著加持,群衆基礎本來就夠,再加上排片給得高,拿下當日第一,也不奇怪。

情人節,在電影院看了個寂寞

《十年一品溫如言》海報

緊随其後的是《好想去你的世界愛你》,預售階段位居第二。但上映後差距逐漸拉開,當日票房僅居第四,落在了已經上映多日的《長津湖之水門橋》和《這個殺手不太冷靜》之後,最終首日報收5900餘萬。

表現最差的是《不要忘記我愛你》,票房僅報收4700餘萬。光從陣容卡司角度來看,這算是情人節檔陣容最好的一部了,領銜主演是古力娜紮、張歆藝和劉以豪。隻不過,愛情片似乎還是取決于故事,并不以陣容為轉移。

如果非要給三部影片找出什麼共同特點,那就是片名一個比一個長。原本為了友善記憶和傳播,電影片名常以三到五字為宜,但愛情片卻完全不遵守此規律,起一個長名字,幾乎已經成為了近年來行業的标配。

情人節,在電影院看了個寂寞

《好想去你的世界愛你》海報

很難說清楚這種風氣具體是什麼時候開始泛濫的,回溯來看,大約還是同21世紀初期很多青春疼痛文學的長書名有關,出版業影響到電影行業,漸漸成了行規。比如2012年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3年的《緻我們終将逝去的青春》,2016年的《我最好朋友的婚禮》《從你的全世界路過》,2020年的七夕檔《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等等。主創和宣發們大約都覺得,片名越長,越能激發女性觀衆的購票欲,進而得到良好的市場反響。

隻不過,片名再長也挽救不了糟糕的内容,而這一次三部影片全都迎來了口碑的崩塌。截至目前,三部電影在豆瓣上僅有《十年一品溫如言》開了分,僅有2.9,鋪天蓋地的惡評也同時襲來,排名第一的短評赫然是“現在的電影可真有意思,明明可以直接搶錢的,非要請你看電影”。

圖/豆瓣

至于比較中肯的評論則指出:原作已經是2009年的小說了,無論故事、人設還是風格放到現在都有些過時。編劇或許是為了避免該問題,将劇本進行了大幅修改,但礙于能力不足,又沒辦法跳出架構寫一個全新的故事,結果搞得兩頭不讨好。不光原著粉不滿,路人觀衆看來電影也依舊不及格。

影評人的評論也是一個比一個尖刻:“本片藝術性為零,是那種最無聊、最空洞的PPT電影,首日票房破億是對中國電影市場的侮辱”、“本片充滿了自我感動”……

不過,這種情況其實很正常。因為近幾年,如情人節、七夕節、“520”、“光棍節”這種孤零零的“愛情檔期”,幾乎都已經被營運成“撈一票就走”的日子了。

“愛情檔”曆史

2011年,在不被外界所看好的情況下,《失戀33天》利用“百年一遇的聖光棍節”作為賣點,在11月11日當天拿到4700萬餘票房,并以3.2億元的總票房成為年度黑馬,位列當年總票房榜第八。

連一個完全是被電商炒起來的購物節都能收獲如此效應,對于情人節、七夕這類公認的愛情日子,潛力就更加不容忽視了。

情人節,在電影院看了個寂寞

《失戀33天》

以情人節為例,由于和農曆春節離得近,其常被前者所覆寫。倘若兩者相疊加,票房就會一飛沖天,超過10億,比如去年,該數字就達到了驚人的13.45億。

如果既不疊加假期,又處于一個比較尴尬的工作日,比如周一到周三,上映的影片品質也不高,表現就相對會低些。但即便再低,也依舊堅挺——以2015年情人節為例,當日沒有上映的新片,次日也是工作日,但最終依然有2.2億的票房總量。而當日前後兩天,全國日票房都沒能過億。

也就是說,倘若不受疫情等非正常因素影響,2億,就是這個特殊日子的票房底線,而且随着時代發展,這個數字隻會走高,不會降低。當日上映的新片,無論品質多麼差,都能在2億以上的大盤中分得一杯羹,無非多與少的差別而已。假設有三部新片上映,刨開早先上映的影片分走的錢,每部新片至少也能拿下四到六千萬。

光是這一點,就構成了衆多小體量影片參與角逐的理由。

根據影視垂直媒體“毒眸”統計,2014-2016年,每年七夕節當天同台競争的愛情片數量都在5部以上,其中2014年更是有7部之多,而在當天2.4億的總票房裡,有将近2億元是愛情片所貢獻。

情人節,在電影院看了個寂寞

《新娘大作戰》

2015年七夕節是周四,但當天總票房卻達到了2.3億,比當周周六還多出1億元。衆多影片裡,當天上映的愛情片《新娘大作戰》收獲了9200萬,而這部影片的總票房不過才1.73億,七夕當天的占比便超過了50%;當日票房第三名的《戀愛中的城市》拿下3100萬,這部電影總票房隻有5300萬,其他時間的單日票房都隻有300萬左右。

2017年情人節,除了《極限特工》外,當日票房第二、三、四名全被愛情片所占據,分别是《愛樂之城》《合約男女》和《瘋嶽撬佳人》。除了《愛樂之城》口碑較好,長線效應較明顯外,其餘兩部首日票房占比都超過了50%。

2019年情人節檔比較特殊,春節剛過不久,市場還處在《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等大片的餘威之下,但一部愛情片《一吻定情》突然鑽了出來,搶下8500餘萬,位居當日第三,最終總票房為1.73億,首日票房占比也達到了50%。

情人節,在電影院看了個寂寞

《一吻定情》

2020年七夕檔,排行第一的是《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當日拿下2.5億票房,但總票房僅有5億,首日票房占比達到了50%,豆瓣評分僅有5.3,明顯長線乏力;另一部愛情片《荞麥瘋長》當日拿下3400餘萬,總票房不過5200餘萬,首日占比超過65%,乏力感更加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所有影片,豆瓣評分沒有一部超過6分。

總結下來,這種“撈一票就走”的做法,大多隻适用于小成本影片。對于陣容更大,更有自信的影片,再放在這些日子裡就不劃算了。因為七夕、情人節并非法定節假日,如果趕不上周末,就幾乎産生不了任何長線票房續航能力。為了走長線,片方往往會選擇去大檔期争奪票房,如《前任3》放在了元旦檔,《你的婚禮》則選擇在了五一檔。

有信心的愛情片都走了,還留在這些檔期内的電影品質幾乎全都經不起推敲,進一步形成了惡性循環。

國産愛情片何處去

其實,即便将目光從這些具體日子移開,近些年來國内的愛情電影相當之多,隻不過罕有品質特别好的作品出現。

小成本商業片中,最常見的類型電影無非三種:愛情、喜劇和犯罪。前兩者經常還可以疊加起來,變成愛情喜劇。同犯罪類型疊加起來的也有,但由于氛圍沉重,愛情的喜悅難免會被犯罪的陰霾蓋過,成為後者的附屬元素。2019年的《少年的你》是少有的成功複合,且做到了以愛情為主,是以取得了票房的巨大成功。

情人節,在電影院看了個寂寞

《少年的你》

再往回溯,曆年來在商業上取得耀眼成功的還有:2011年的《失戀33天》,2012年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3年的《緻我們終将逝去的青春》,2014年的《北京愛情故事》《匆匆那年》,田羽生的《前任》系列,2016年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2018年《後來的我們》《逾時空同居》……

僅從數量而言,影片着實不少,但從藝術性等角度來考量,卻少有精良之作。上述這些電影大多脫胎自網絡文學,文本品質本就不高,要麼是都市青年的插科打诨,要麼是“逃課打架堕胎”的青春回憶,題材上天然缺乏想象力和發揮空間。

除了題材,更大的問題在于叙事老套導緻的割裂感。以青春回憶片為例,其本質瞄準的是不同代際人群(80後、85後、90後等)的懷舊情緒。由于每一代人都要面對不同的人生命題,80後、85後面對的是社會的巨變和戀夫妻生觀的颠覆,90後面對的則是校園霸淩、财富分野、精英教育等複雜命題的交織。好的青春愛情片,不光要協助觀衆完成對戀愛、學業方面的回憶,同時也會對某個具體的社會命題進行揭曉與啟發。但大多數影片不僅沒能做到這一點,給觀衆的體驗反而卻像是穿越到了另一個時代。

去年《你的婚禮》就大大暴露了此缺陷:影片主角們2006年上高中,往回推算下來,瞄準的觀衆群恰好是80末、90初這一撥,但影片的故事走向卻和十年前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幾乎一緻。再加上大陸和台灣之間本身存在的文化差異,使得整部影片看下來嚴重脫離現實。人物性格與行為也頗為失真,遑論升華到什麼社會命題上了。

情人節,在電影院看了個寂寞

《你的婚禮》

不過,由于主演許光漢在《想見你》中積累的大量人氣,該片依然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去年五一檔,其在十來部影片定檔厮殺的混戰中奪得了票房第一,直到檔期結束後,才逐漸被張藝謀的《懸崖之上》超過。

由于時代感割裂,觀衆觀看這類愛情片時壓根享受不到多少代入感,僅能從角色互動和台詞中找到一點關于“戀愛”的些許共情——畢竟劇情再怎麼離譜,片中也總有一個男人、一個女人。這種東西看個一遍兩遍還行,倘若成為業内創作公式,批量出現,很快就看不下去了。

表面上看,愛情片無非男女之間那點事,好寫得很。但卻恰恰因為太常見,隻能從日常的柴米油鹽、生活瑣碎中提煉出精華來以小見大。這一點看似簡單,卻頗為複雜,需要大量生活經驗來打底,非簡單的編劇技巧能夠駕馭。

去年底的《愛情神話》好就好在還原出了上海普通居民的一種柴米油鹽感,再加上貫穿全片的“金句”和插科打诨,大受業内歡迎。但它的成功隻能歸因于填補了行業一部分類型空白,實作了小衆層面的歡樂,也沒能在大衆層面上掀起多少波瀾。

情人節,在電影院看了個寂寞

《甜蜜蜜》

回望過去,華語商業愛情片中恐怕還是以陳可辛的《甜蜜蜜》為翹楚。其成功不光是因為愛情,更反映了大時代變遷中的小人物的人生際遇,格局天然便比那些就愛情講愛情的小家子氣影片高出了好幾個身位。可現在的愛情片不說達到《甜蜜蜜》的水準,編劇明明生活在新世紀,思路卻還停滞在《流星花園》的時代。這本是早該被曆史淘汰的創作格式,卻不光沒退出舞台,随着所謂“甜寵劇”的出現反倒還大大延長了壽命。主創們紛紛發現,和網劇一樣,即便内容做得差些,但隻要找兩個自帶流量的男女主演,再挑個好日子上映,抓住節日中情侶的觀影需求,總能吸引到些票房,又何必費勁死摳劇本呢?

隻不過,倘若人人都不好好做内容,老想着通過蹭檔期來投機,把觀衆給騙怕了,這種錢必然也賺不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