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美不過人間煙火|名家筆下的元宵節

最美不過人間煙火|名家筆下的元宵節

今天是壬寅元宵佳節,

過完今天,“年”就真的過完了。

願新的一年,你也如這夜般光明幸福。

最美不過人間煙火

來源 | 藝旅文化

汪曾祺

我們那裡一般不叫元宵,叫燈節。燈節要過幾天,十三上燈,十七落燈。“正日子”是十五……

孩子有自己的燈。兔子燈、繡球燈、馬燈……兔子燈大都是自己動手做的。下面安四個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燈其實不大像兔子,臉是圓的,眼睛是彎彎的,像人的眼睛,還有兩道彎彎的眉毛!繡球燈、馬燈都是買的。

繡球燈是一個多面的紙紮的球,有一個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兩個轱辘,手執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滾動。馬燈是兩段,一個馬頭,一個馬屁股,用帶子系在身上。西瓜燈、蝦蟆燈、魚燈,這些手提的燈,是小孩玩的。

有一個習俗可能是外地所沒有的:看圍屏。硬木長方框,約三尺高,尺半寬,鑲絹,上畫一筆演義小說人物故事,燈節前裝好,一堂圍屏約三十幅,屏後點蠟燭。這實際上是照得透亮的連環畫。

看圍屏有兩處,一處在煉陽觀的偏殿,一處在附設在城隍廟裡的火神廟。煉陽觀畫的是《封神榜》,火神廟畫的是《三國》。圍屏看了多少年,但還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圍屏就不算過燈節似的。

最美不過人間煙火|名家筆下的元宵節

唐魯孫

元宵節吃元宵,宋朝時就頗為盛行,不過當時不叫元宵而叫“浮圓子”,後來才改叫元宵的。中國各省大部分都吃元宵,可是名稱做法就互有差異了。北方叫它元宵,南方有些地方叫湯圓,還有叫湯團、圓子的。南北叫的名稱不同,方法也就兩樣。

拿北平來說吧,不時不食是北平的老規矩,要到正月初七準備初八順星上供才有元宵賣。至于冬季寒夜朔風刺骨,挑了擔子吆喝賣桂花元宵的,雖然不能說沒有,可是多半在宣南一帶,沾染了南方的習俗,西北城的冬夜,是很難聽見這種市聲的。

……北平是元明清三代的國都,一切講求體制,是以也養成了吃必以時、不時不食的習慣。不到重陽不賣花糕,不到立秋烤涮不上市,是以上元燈節正月十八一落燈,不但正式點心鋪不賣元宵,就是大街上的元宵攤子也寥若晨星啦。一進二月門你想吃元宵,那隻好明年見了。

最美不過人間煙火|名家筆下的元宵節

沈從文

我生長家鄉是湘西邊上一個居民不到一萬戶口的小縣城,但是獅子龍燈焰火,半世紀前在湘西各縣卻極著名。

逢年過節,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燈。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燈”,隻是全城敲鑼打鼓各處玩去。白天多大鑼大鼓在橋頭上表演戲水,或在八九張方桌上盤旋上下。晚上則在燈火下玩蚌殼精,用細樂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燒燈”,主要比賽轉到另一方面,看誰家焰火出衆超群。我照例憑頑童資格,和百十個大小頑童,追随隊伍城廂内外各處走去,和大夥在炮仗焰火中消磨。

最美不過人間煙火|名家筆下的元宵節

玩燈的不僅要氣力,還得要勇敢,為表示英雄無畏。每當場坪中焰火上升時,白光直瀉數丈,有的還大吼如雷,這些人卻不管是“震天雷”還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陣,迎面奮勇而前。

我們年紀小,還無資格參與這種劇烈活動,隻能趁熱鬧在旁吶喊助威。有時自告奮勇幫忙,許可拿個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運氣不壞。因為始終能跟随隊伍走,馬不離群,直到天快發白,大家都燒得個焦頭爛額,精疲力盡。

隊伍中附随着老漁翁和蚌殼精的,蚌殼精向例多選十二三歲面目俊秀姣好男孩子充當,老漁翁白須白發也做得俨然,這時節都現了原形,狼狽可笑。樂隊鼓笛也常有氣無力闆眼散亂的随意敲打着。有時為振作大夥精神,樂隊中忽然又悠悠揚揚吹起“踹八闆”來,獅子耳朵隻那麼搖動幾下,老漁翁和蚌殼精即或得應着鼓笛節奏,當街随意兜兩個圈子,不到終曲照例就癱下來,惹得大家好笑!

最後集中到個會館前點驗家夥散場時,正街上江西人開的南貨店、布店,福建人開的煙鋪,已經放鞭炮燒開門紙迎财神,家住對河的年輕苗族女人,也挑着豆豉蘿蔔絲擔子上街叫賣了。

最美不過人間煙火|名家筆下的元宵節

梁羽生

把謎語寫在花燈上,稱為“燈謎”,這也是傳統的元宵玩意。不過到了近代,由于花燈的制作費時費力,謎語多是寫在懸挂的紙條上,而這個玩意也不限定是在元宵才能舉行了。

猜燈謎是頗費心思,也頗多趣話的。據說大陸解放初期,有一燈謎,謎面是“日本投降”,猜古代名人,謎底本是“蘇武”,但許多人卻猜作“屈原”。“原”者,原子彈也。也有人用脫帽格猜作“李世民”,意思是日本投降,乃世界人民的力量,這是“老笑話”。

另一個“新笑話”是,“文革”期間有一燈謎,謎面是“聞足下要取西川,亮竊以為不可”,用《三國演義》諸葛亮勸阻周瑜取西川的故事打毛澤東詩詞一句,标明“折腰格”。謎底是“問訊吳剛何所有”,折腰格要去當中一字,去了“剛”字成為“問訊吳何所有”,意即問吳國有何力進去取西川。

這燈謎本來做得很好,但當時卻犯了“大不敬”罪而受批鬥,理由是毛主席怎能“折腰”?令人啼笑皆非。

最美不過人間煙火|名家筆下的元宵節

冰心

最好的東西,還是燈籠,福州方言,“燈”和“丁”同音,是以送燈的數目,總比孩子的數目多一些,是添丁的意思。

那時我的弟弟們還小,不會和我搶,多的那一盞總是給我。這些燈:有紙的,有紗的,還有玻璃的……于是我屋牆上挂的是“走馬燈”,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戰呂布”,手裡提的是兩眼會活動的金魚燈,另一手就拉着一盞腳下有輪子的“白兔燈”。

同時我家所在的南後街,本是個燈市,這一條街上大多是燈鋪。我家門口的“萬興桶石店”,平時除了賣各種紅漆金邊的伴嫁用的大小桶子之外,就兼賣各種的燈。那就不是孩子們舉着玩的燈籠了,而是上面畫着精細的花鳥人物的大玻璃燈、紗燈、料絲燈、牛角燈等等,元宵之夜,都點了起來,真是“花市燈如晝”,遊人如織,歡笑滿街!

元宵過後,一年一度的光采輝煌的日子,就完結了。當大人們讓我們把許多玩夠了的燈籠,放在一起燒了之後,說:“從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學去吧。”我們默默地聽着,看着天井裡那些燈籠的星星餘燼,戀戀不舍地帶着一種說不出的惆怅寂寞之感,上床睡覺的時候,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過!

最美不過人間煙火|名家筆下的元宵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