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動力電池“一超多強”競争格局下 锂電池投資機會幾何?(下)

根據中汽協的資料,2021年國内新能源車累計銷量為352萬輛,同比增長158%,市場月滲透率超過了20%。東吳證券預計,2022年國内新能源車銷量有望達到600萬輛,全球銷量預計突破1000萬輛,維持60%以上的增長。

大陸提出碳排放在2030年達到峰值,2060年實作碳中和;歐洲方面,根據歐盟釋出的《歐洲氣候法案》要求,成員國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1990年至少削減55%,并在2050年實作歐盟範圍内碳中和;美國方面,在重返《巴黎協定》後,設定了2030年零排放車輛銷量占新車總銷量的50%,并承諾2050年實作碳中和。

全球動力電池供不應求

擴充産能迫在眉睫

未來,伴随着新能源車滲透率的不斷提高,锂電池的需求也不斷增加。

根據GGII預測,2025年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将達到了1550GWh,如果将儲能計算在内,2025年全球動力電池及儲能出貨量合計達到1966GWh。如果将時間延長至2030年,僅動力電池出貨量就将達到3000GWh。

動力電池“一超多強”競争格局下 锂電池投資機會幾何?(下)

來源:中國電子資訊産業發展研究院

到2023年,全球動力電池需求将達到406GWh,動力電池缺口約17%;到2025年,這一缺口将擴大到40%。

面對确定性的市場需求,各大電池企業目前的産能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擴充産能成為當下最為緊迫的事情。而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未來全球動力電池的競争格局。

國外廠商穩中求進

中航锂電、蜂巢能源規劃最為激進

先看南韓廠商。

目前,LG新能源的美國密歇根州工廠産能已達5GWh,預計到2024年底擴産至40GWh。東吳證券預測,到2025年年底,LG新能源整體産能将提升至430GWh,新增擴産約275GWh。

2019年5月,SKI總經理表示,計劃到2025年産能将提高至100GWh;去年9月,SKI與福特達成合作,雙方共同投資114億美元在美國建設電池廠和電動汽車組裝廠,2025年産能将提高至200GWh。

三星SDI是三星集團旗下的子公司,1999年進入锂離子電池領域,2008年進入動力電池領域,截至2020年底投産産能為19GWh。與LG新能源和SKI不同,三星SDI在産能擴張方面比較保守,根據公開資訊披露,預計到2025年公司産能大概為50GWh。

再看日本廠商。

松下曾經憑借與特斯拉的獨家合作關系,其全球市場佔有率一度達到40%。不過,近年來公司的市場佔有率出現了明顯的下滑,2019年-2021年,松下動力電池市場佔有率分别為24.1%、18.4%和12.2%。目前,松下計劃将美國内達華州的電池工廠産能由35GWh提升至54GWh,再加上其在中國大連、無錫以及挪威工廠的,公司産能預計到2025年将提高至160GWh。

相比于國外廠商,國内電池企業的擴張的步伐就大了許多。

甯德時代2025年産能規劃約670GWh,比亞迪産能規劃超過了200GWh。除此之外,億緯锂能2025年産能規劃為300GWh,中航創新和國軒高科得産能目标分别大幅提高至500GWh和300GWh,蜂巢能源也将原定的200Gwh提高至了600GWh。除此之外,像孚能科技和欣旺達,2025年對應的目标産能也在100GWh以上。

動力電池“一超多強”競争格局下 锂電池投資機會幾何?(下)

來源:相關公司公告

也就是說,到2025年,僅以上企業的産能規劃就已經超過了3000GWh。

規劃産能未必落地

與車企捆綁程度影響銷量

随着各大電池企業紛紛擴産,全球動力電池或将面臨由“供不應求”轉變成“産能過剩”的局面,進而導緻整個锂電池行業的投資邏輯也會受到沖擊。

不過,各大廠商的規劃産能未必會全部落地。

以甯德時代福鼎锂離子電池生産基地為例,該項目預計投資金額183.73億元,建成後新增約60GWh産能;此外,像廣東瑞東時代锂離子電池生産項目,該項目預計投資120億元,建成後新增約30GWh産能;像蕉城時代锂離子動力電池生産基地,該項目投資金額為73.2億元,簡稱後新增15GWh産能和部分PACK生産線。

由此可以計算,1GWh産能的投資金額大緻在3億元-5億元之間。

也就是說,要想順利實作2025年規劃産能,億緯锂能需要投入900億元-1500億元,蜂巢能源累計需要投入1800億元-3000億元。即便已經上市的國軒高科和孚能科技,需要投入的金額也遠遠超過了公司目前的市值。

未來,産能釋放以後,能否為企業帶來相應的營收,一個重要因素是與車企的捆綁程度。

動力電池“一超多強”競争格局下 锂電池投資機會幾何?(下)

來源:太平洋汽車網

據LG新能源披露,目前公司合作的主要客戶包括特斯拉、大衆、通用、奧迪、現代、福特、沃爾沃、保時捷等,國内方面像吉利、上汽、一汽、長安等也都是其合作客戶。除此之外,LG新能源還将與由克萊斯勒和标準雪鐵龍合并成立的全球第四大車企Stellantis,以及本田在北美分别建立合資公司。

甯德時代同樣擁有衆多客戶,國内方面包括像長城、長安、北汽、一汽、上汽、廣汽、吉利、東風、北京汽車等公司,也包括像蔚來、理想、小鵬、哪吒、威馬、愛馳等造車新勢力;國外方面,公司合作的客戶包括特斯拉、戴姆勒、寶馬、大衆、本田、豐田、沃爾沃、現代、捷豹路虎、雷諾日等公司。

比亞迪目前以自供為主,但同時也已經開始向福特、一汽等車企供應刀片電池,并配套了長城哈弗H6、魏派拿鐵等車型,并且還為理想汽車、重慶金康、東風小康等供應動力電池。中航創新目前已進入長安、廣汽、吉利、金康、廣汽豐田、東風等車企供應鍊名單,并與一汽、上汽、長城、大衆、戴姆勒等進行了技術開發;億緯锂能目前已經獲得了戴姆勒、現代起亞、華晨寶馬、捷豹路虎等國際主機廠的訂單。

蜂巢能源除了配套長城汽車之外,與全球第四大車企Stellantis已經達成了總價值160億元的訂單項目,并拿到了吉利、東風、PSA等國内外25家車企的訂單;國軒高科2020年5月獲得了大衆的戰略入股,并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孚能科技2020年7月與奔馳汽車達成戰略合作,平均每年向其供貨20GWh;欣旺達目前已成功進入雷諾的供應商體系,并與日産拟聯合研發下一代電動汽車電池。

可以簡單做個總結:

首先,就配套車企數量來說,甯德時代與LG新能源優勢最明顯,比亞迪外供最具想象力;其次,二三線電池企業對單一車企的依賴性更大,同時業績的彈性也更大。

相比于規劃産能

更應該關注公司核心競争力

對于動力電池企業來說,即便解決了擴産的巨量資金,也并不意味着就能夠将産能順利銷售給合作客戶,因為優質産能是稀缺的。另外,即便能夠順利銷售出去,也并不意味着公司就能夠賺到錢,因為成本控制并非易事。

第一,産品的品質和良品率。

前面提到,由于存在電池安全問題,LG新能源與通用汽車達成協定,向其賠償19億美元的費用損失。在此之前,南韓現代汽車旗下的KONA電動汽車發生自燃,可能與LG新能源生産的電池組存存在缺陷有關,由于接連出現安全問題,導緻了現代汽車将巨額訂單交給了甯德時代和SKI。

這就說明,動力電池不僅是一個科技屬性很強的領域,而且對企業的高端制造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否則,即便像LG新能源這樣的公司,也可能因為召回事件導緻虧損。

第二,技術領先能力。

截至2021年6月底,甯德時代擁有研發技術人員7878人,其中有134位博士,1524位碩士,公司共擁有3357項境内專利及493項境外專利,正在申請的境内和境外專利合計3379項;公司研發費用由2018年的19.9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35.69億元。到2021年上半年,公司研發費用27.94億元,同比增長115.16%。

比亞迪2021年上半年的研發費用為29.96億元,整體研發費用率為4.77%,不過該塊投入除了動力電池之外,還包括整車、半導體以及其他業務領域的支出;億緯锂能和國軒高科的研發費用分别為5.51億元和2.49億元,孚能科技和欣旺達研發費用分别為2.47億元和10.01億元。後面這幾家公司的研發費用,與甯德時代和比亞迪的差距比較大。

全球動力锂電池行業技術來源國分布情況

(資料截止2021年7月 )

動力電池“一超多強”競争格局下 锂電池投資機會幾何?(下)

來源:前瞻産業研究院

第三,規模優勢和成本控制能力。

前文提到,從2017年開始,甯德時代的市場占有率就位居全球第一,到2021年進一步提高至32.6%。

規模較大的公司在相同的銷售價格下能夠保持一個更高的毛利率。而且,随着锂電池的不斷擴産,上遊相關産品不斷漲價,也對電池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動力電池企業,盡管出貨量和市場佔有率非常重要,但最終看的是企業的盈利能力,因為企業隻有盈利,才能持續性的投入研發,才能實作優秀人才的聚集,才能應對不斷變化的技術疊代。

結論

全球化國内企業面臨的共同挑戰

截至2021年三季度,LG新能源在歐洲和美國的市場佔有率高達44%和29%;松下憑借與特斯拉的合作,2020年在美國的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市場佔有率達到了46%。

三星SDI自2008年進入動力電池領域後,先後在南韓、中國、美國和匈牙利、馬來西亞等地建立了多家動力電池工廠,布局全球市場。

不過,國内電池企業主要以國内市場為主。

以甯德時代為例,2020年全球裝機量為34GWh,但國内裝機量就達到了31.79GWh。也就是說,其動力電池海外裝機量占整體比重僅為6.5%。

不過,從2021年開始,這種局面有所改變。

随着特斯拉上海工廠部分産能用于出口,使得甯德時代的境外業務占比不斷提高。2021年上半年,公司境外營業收入102億元,占比提高至了23.14%,較2020年底提高近7.4個百分點。

甯德時代尚且如此,對于其他國内電池企業來說,全球化可以說更加任重而道遠。

但是,中國動力電池要想真正成為世界級企業,要想真正在全球範圍内具有競争優勢,就必須走出去。

市場相關分析意見僅供參考非薦股

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負

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來源丨東亞經貿新聞報道組

編輯丨又又

稽核丨李壯 張桂鳴

終審丨韓大川

發現“在看”和“贊”了嗎,戳我試試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