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动力电池“一超多强”竞争格局下 锂电池投资机会几何?(下)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1年国内新能源车累计销量为352万辆,同比增长158%,市场月渗透率超过了20%。东吴证券预计,2022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有望达到600万辆,全球销量预计突破1000万辆,维持60%以上的增长。

大陆提出碳排放在2030年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欧洲方面,根据欧盟发布的《欧洲气候法案》要求,成员国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至少削减55%,并在2050年实现欧盟范围内碳中和;美国方面,在重返《巴黎协定》后,设定了2030年零排放车辆销量占新车总销量的50%,并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

全球动力电池供不应求

扩充产能迫在眉睫

未来,伴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的不断提高,锂电池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根据GGII预测,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达到了1550GWh,如果将储能计算在内,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及储能出货量合计达到1966GWh。如果将时间延长至2030年,仅动力电池出货量就将达到3000GWh。

动力电池“一超多强”竞争格局下 锂电池投资机会几何?(下)

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到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将达到406GWh,动力电池缺口约17%;到2025年,这一缺口将扩大到40%。

面对确定性的市场需求,各大电池企业目前的产能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扩充产能成为当下最为紧迫的事情。而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全球动力电池的竞争格局。

国外厂商稳中求进

中航锂电、蜂巢能源规划最为激进

先看韩国厂商。

目前,LG新能源的美国密歇根州工厂产能已达5GWh,预计到2024年底扩产至40GWh。东吴证券预测,到2025年年底,LG新能源整体产能将提升至430GWh,新增扩产约275GWh。

2019年5月,SKI总经理表示,计划到2025年产能将提高至100GWh;去年9月,SKI与福特达成合作,双方共同投资114亿美元在美国建设电池厂和电动汽车组装厂,2025年产能将提高至200GWh。

三星SDI是三星集团旗下的子公司,1999年进入锂离子电池领域,2008年进入动力电池领域,截至2020年底投产产能为19GWh。与LG新能源和SKI不同,三星SDI在产能扩张方面比较保守,根据公开信息披露,预计到2025年公司产能大概为50GWh。

再看日本厂商。

松下曾经凭借与特斯拉的独家合作关系,其全球市场份额一度达到40%。不过,近年来公司的市场份额出现了明显的下滑,2019年-2021年,松下动力电池市场份额分别为24.1%、18.4%和12.2%。目前,松下计划将美国内达华州的电池工厂产能由35GWh提升至54GWh,再加上其在中国大连、无锡以及挪威工厂的,公司产能预计到2025年将提高至160GWh。

相比于国外厂商,国内电池企业的扩张的步伐就大了许多。

宁德时代2025年产能规划约670GWh,比亚迪产能规划超过了200GWh。除此之外,亿纬锂能2025年产能规划为300GWh,中航创新和国轩高科得产能目标分别大幅提高至500GWh和300GWh,蜂巢能源也将原定的200Gwh提高至了600GWh。除此之外,像孚能科技和欣旺达,2025年对应的目标产能也在100GWh以上。

动力电池“一超多强”竞争格局下 锂电池投资机会几何?(下)

来源:相关公司公告

也就是说,到2025年,仅以上企业的产能规划就已经超过了3000GWh。

规划产能未必落地

与车企捆绑程度影响销量

随着各大电池企业纷纷扩产,全球动力电池或将面临由“供不应求”转变成“产能过剩”的局面,从而导致整个锂电池行业的投资逻辑也会受到冲击。

不过,各大厂商的规划产能未必会全部落地。

以宁德时代福鼎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为例,该项目预计投资金额183.73亿元,建成后新增约60GWh产能;此外,像广东瑞东时代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该项目预计投资120亿元,建成后新增约30GWh产能;像蕉城时代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该项目投资金额为73.2亿元,简称后新增15GWh产能和部分PACK生产线。

由此可以计算,1GWh产能的投资金额大致在3亿元-5亿元之间。

也就是说,要想顺利实现2025年规划产能,亿纬锂能需要投入900亿元-1500亿元,蜂巢能源累计需要投入1800亿元-3000亿元。即便已经上市的国轩高科和孚能科技,需要投入的金额也远远超过了公司目前的市值。

未来,产能释放以后,能否为企业带来相应的营收,一个重要因素是与车企的捆绑程度。

动力电池“一超多强”竞争格局下 锂电池投资机会几何?(下)

来源:太平洋汽车网

据LG新能源披露,目前公司合作的主要客户包括特斯拉、大众、通用、奥迪、现代、福特、沃尔沃、保时捷等,国内方面像吉利、上汽、一汽、长安等也都是其合作客户。除此之外,LG新能源还将与由克莱斯勒和标准雪铁龙合并成立的全球第四大车企Stellantis,以及本田在北美分别建立合资公司。

宁德时代同样拥有众多客户,国内方面包括像长城、长安、北汽、一汽、上汽、广汽、吉利、东风、北京汽车等公司,也包括像蔚来、理想、小鹏、哪吒、威马、爱驰等造车新势力;国外方面,公司合作的客户包括特斯拉、戴姆勒、宝马、大众、本田、丰田、沃尔沃、现代、捷豹路虎、雷诺日等公司。

比亚迪目前以自供为主,但同时也已经开始向福特、一汽等车企供应刀片电池,并配套了长城哈弗H6、魏派拿铁等车型,并且还为理想汽车、重庆金康、东风小康等供应动力电池。中航创新目前已进入长安、广汽、吉利、金康、广汽丰田、东风等车企供应链名单,并与一汽、上汽、长城、大众、戴姆勒等进行了技术开发;亿纬锂能目前已经获得了戴姆勒、现代起亚、华晨宝马、捷豹路虎等国际主机厂的订单。

蜂巢能源除了配套长城汽车之外,与全球第四大车企Stellantis已经达成了总价值160亿元的订单项目,并拿到了吉利、东风、PSA等国内外25家车企的订单;国轩高科2020年5月获得了大众的战略入股,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孚能科技2020年7月与奔驰汽车达成战略合作,平均每年向其供货20GWh;欣旺达目前已成功进入雷诺的供应商体系,并与日产拟联合研发下一代电动汽车电池。

可以简单做个总结:

首先,就配套车企数量来说,宁德时代与LG新能源优势最明显,比亚迪外供最具想象力;其次,二三线电池企业对单一车企的依赖性更大,同时业绩的弹性也更大。

相比于规划产能

更应该关注公司核心竞争力

对于动力电池企业来说,即便解决了扩产的巨量资金,也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将产能顺利销售给合作客户,因为优质产能是稀缺的。另外,即便能够顺利销售出去,也并不意味着公司就能够赚到钱,因为成本控制并非易事。

第一,产品的品质和良品率。

前面提到,由于存在电池安全问题,LG新能源与通用汽车达成协议,向其赔偿19亿美元的费用损失。在此之前,韩国现代汽车旗下的KONA电动汽车发生自燃,可能与LG新能源生产的电池组存存在缺陷有关,由于接连出现安全问题,导致了现代汽车将巨额订单交给了宁德时代和SKI。

这就说明,动力电池不仅是一个科技属性很强的领域,而且对企业的高端制造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否则,即便像LG新能源这样的公司,也可能因为召回事件导致亏损。

第二,技术领先能力。

截至2021年6月底,宁德时代拥有研发技术人员7878人,其中有134位博士,1524位硕士,公司共拥有3357项境内专利及493项境外专利,正在申请的境内和境外专利合计3379项;公司研发费用由2018年的19.9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5.69亿元。到2021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27.94亿元,同比增长115.16%。

比亚迪2021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为29.96亿元,整体研发费用率为4.77%,不过该块投入除了动力电池之外,还包括整车、半导体以及其他业务领域的支出;亿纬锂能和国轩高科的研发费用分别为5.51亿元和2.49亿元,孚能科技和欣旺达研发费用分别为2.47亿元和10.01亿元。后面这几家公司的研发费用,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差距比较大。

全球动力锂电池行业技术来源国分布情况

(数据截止2021年7月 )

动力电池“一超多强”竞争格局下 锂电池投资机会几何?(下)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第三,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

前文提到,从2017年开始,宁德时代的市场占有率就位居全球第一,到2021年进一步提高至32.6%。

规模较大的公司在相同的销售价格下能够保持一个更高的毛利率。而且,随着锂电池的不断扩产,上游相关产品不断涨价,也对电池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动力电池企业,尽管出货量和市场份额非常重要,但最终看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因为企业只有盈利,才能持续性的投入研发,才能实现优秀人才的聚集,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技术迭代。

结论

全球化国内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

截至2021年三季度,LG新能源在欧洲和美国的市场份额高达44%和29%;松下凭借与特斯拉的合作,2020年在美国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达到了46%。

三星SDI自2008年进入动力电池领域后,先后在韩国、中国、美国和匈牙利、马来西亚等地建立了多家动力电池工厂,布局全球市场。

不过,国内电池企业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

以宁德时代为例,2020年全球装机量为34GWh,但国内装机量就达到了31.79GWh。也就是说,其动力电池海外装机量占整体比重仅为6.5%。

不过,从2021年开始,这种局面有所改变。

随着特斯拉上海工厂部分产能用于出口,使得宁德时代的境外业务占比不断提高。2021年上半年,公司境外营业收入102亿元,占比提高至了23.14%,较2020年底提高近7.4个百分点。

宁德时代尚且如此,对于其他国内电池企业来说,全球化可以说更加任重而道远。

但是,中国动力电池要想真正成为世界级企业,要想真正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优势,就必须走出去。

市场相关分析意见仅供参考非荐股

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来源丨东亚经贸新闻报道组

编辑丨又又

审核丨李壮 张桂鸣

终审丨韩大川

发现“在看”和“赞”了吗,戳我试试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