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古代,為何說七夕節的“愛情”屬性,遠遠不及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小正月等,在大陸傳統節日中占有重要地位。雖然說如今的春節法定節假日到正月初六就結束了,但無論是傳統還是現在,人們還是普遍把正月十五元宵節視為春節的正式結尾。

現在元宵節更多的是作為春節重要組成部分特别是尾聲的形象而存在,但在漫長的古代社會中,元宵節确有着更多更豐富的政治、宗教、人文意義,而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可以看成是中國古代版的“情人節”。

在古代,為何說七夕節的“愛情”屬性,遠遠不及元宵節

上圖_ 清乾隆帝元宵行樂圖軸(局部)

狂歡熱鬧節日氛圍下的浪漫愛情

自古以來,人們就把過元宵節稱為“鬧元宵”,這在充滿着典雅含蓄氛圍的中國傳統節日裡可謂是獨樹一幟,熱鬧甚至是狂歡,是元宵節鮮明的節日特征。在元宵節前後數天,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都會組織很多豐富多彩的活動,更有令人流連忘返的繁華夜市。

與狂歡的節日氛圍相對應的是,禮儀尊卑、男女有别這些平時絲毫不得違背的“禁忌”在元宵節前後幾日也松弛得多,帝王将相們也從深宮大院走入市井鬧市,與群眾打成一片,與民同樂。史載宋仁宗趙祯曾帶着妃嫔們在元宵節當夜在皇都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皇宮外與群眾共同遊樂,而宋徽宗趙佶更為誇張,甚至允許群眾在元宵節期間進入皇宮大内遊覽參觀,有時還會賞賜群眾黃金、美酒等,這也可以看出這個藝術造詣極高的“亡國之君”的另一親民之面。

《水浒傳》中第七十二回“柴進簪花入禁苑 李逵元夜鬧東京”曾描述小旋風柴進于元宵節當夜進入皇宮内遊覽的場景(一個前朝皇室後裔參觀當朝皇宮,相當值得玩味),雖是小說家之言,但也并非是空穴來風。

在古代,為何說七夕節的“愛情”屬性,遠遠不及元宵節

上圖_ 李逵 (《水浒傳》中的人物)

在這種無拘無束的寬松氛圍下,平時深受封建禮教管束,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年輕姑娘們,自然也有了一年中難得的外出時光,即使在外玩到深夜,也不會受到家中長輩的苛責。可以想象在那個時代,突然在熱鬧繁華的街市上出現很多年輕女子,是一種怎樣的景象!

而很多平時限于禮教綱常壓抑的年輕男女,可以在這樣的節日裡名正言順的一起賞花燈、猜字謎、逛夜市,尋找自己的緣分和愛情。

宋朝話本《大宋宣和遺事》(該書被認為是《水浒傳》的藍本)中曾記載元宵之夜的汴梁城,年輕男女們在繁華熱鬧的夜市中攜手遊玩、談情說愛,人數竟然有上萬人之多!由此也不難看出元宵節濃濃的浪漫氛圍。

在古代,為何說七夕節的“愛情”屬性,遠遠不及元宵節
在古代,為何說七夕節的“愛情”屬性,遠遠不及元宵節

上圖_ 明朝《憲宗元宵行樂圖》

經典文藝作品裡的浪漫元宵

盡管沒有現在的影像技術,但古人還是用他們生動優美的文筆,或小說、或戲劇、或詩詞,記錄下了元宵節發生的那些或凄美、或動人的多姿多彩的愛情故事,可以說是舉不勝舉。

脍炙人口的成語“破鏡重圓”,來源于唐代孟棨所著《本事詩》一書,據稱陳朝陳後主妹妹樂昌公主和丈夫徐德言在陳朝滅亡被迫分别之際互留一半鏡子作為信物,五年之後的元宵節之夜,苦苦尋妻的徐德言在長安城偶遇一老婦售賣半面鏡子,這才得知其系樂昌公主遣人所為,于是二人這才重逢。

流行于福建等地并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統劇目《荔枝鏡記》,也記載了陳三和五娘兩位青年男女在元宵節夜市一見傾心的愛情故事。

而明朝末年由阮大铖(值得一提的是,曾在東林黨和閹黨間充當“兩頭草”後又降清,口碑極差的阮大铖同時又是博學多才、才華橫溢的文學戲劇大師)所著的著名戲劇《十錯認春燈謎記》,也描述宇文彥與韋影娘因元宵節燈會相識的姻緣故事。

在古代,為何說七夕節的“愛情”屬性,遠遠不及元宵節

上圖_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别号稼軒居士

而記載元宵節的詩詞更是數不勝數。辛棄疾的那首脍炙人口的《青玉案·元夕》裡,用“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樣的詞句,描述了在元宵之夜的一次令人神往的邂逅,從中也可以看出,這位“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豪放派“頭部”詞人,其“跨界”寫起婉約派詞作來,竟然絲毫不遜于柳永、周邦彥這些“婉約頂流”。

而另一位在曆史上總是以文壇領袖形象深入人心的宋代文豪歐陽修,則在《生查子·元夕》中記載了曾與情人在上個元宵節相會的甜蜜與後來分别的痛苦,“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同樣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還有以風流倜傥著稱的宋代大詞人姜夔則在《元夕》一詞中寫下“肥水東流無盡期。當初不合種相思”,來抒發元宵節當夜對舊日情侶的深深眷戀。

從衆多的文藝作品也不難看出,元宵節作為古代中國人的情人節确實成色十足,這也是其他傳統節日所不能比拟的。

在古代,為何說七夕節的“愛情”屬性,遠遠不及元宵節

上圖_ 元宵燈市 廟會

比起七夕,元宵更符合中國情人節的屬性

随着時代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習俗的變遷,元宵節的“情人節”屬性不斷下降,直到最後逐漸演變成春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了。

近年來,随着文化自信的觀點不斷深入人心,傳統文化尤其是節日民俗也迎來了重新複蘇和強勢回歸,再輔之以商業因素的強力驅動,農曆七月初七的“七夕節”由于其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傳說,被冠之為中國的“情人節”,這和已在大陸流行多年的西方每年公曆2月14日的“情人節”遙相呼應,并在文化宣傳和商業活動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古代,為何說七夕節的“愛情”屬性,遠遠不及元宵節

上圖_ 七夕禮拜“七姐”

但實際上,七夕節本來是女性在當天拜祭織女,乞求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故又名為“乞巧節”,後來逐漸演變為女性之間走訪遊玩、切磋女紅、交流技藝等,女性為主體的色彩尤為突出,用現在的觀點來看,倒不如說是“閨蜜節”更加合适。雖然七夕節也有女性祈求姻緣等元素,但作為情人節的屬性實在是遠遠不及元宵節。

隻不過,由于元宵節的“春節結尾”的形象深入人心,再加上日期上與西方情人節過于接近(比如今年就相隔一天)甚至有的年份會有重合,是以最後将“中國情人節”的頭銜拱手相讓也是無可奈何的必然。當然也并不排除在不遠的将來,元宵節的“情人節”屬性會重新得到大衆的共識。

作者:楊上柳下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民國 朱祖謀選編《宋詞三百首》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