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拟與奇瑞新能源組合資公司 立訊精密正式“造車”?

每經記者:王晶 每經編輯:張海妮

2月14日,立訊精密(002475,SZ;昨日收盤價41.9元)盤中最大漲幅超過5%,截至當日收盤,公司股價漲幅達到2.07%。

消息面上,2月11日晚間,立訊精密釋出公告稱,公司與奇瑞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架構協定》。在本協定基礎上,公司與奇瑞新能源拟共同組建合資公司,專業從事新能源汽車的整車研發及制造。公司控股股東立訊有限以100.54億元購買青島五道口持有的奇瑞控股19.88%股權、奇瑞股份7.87%股權和奇瑞新能源6.24%股權。

随後,立訊精密在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強調稱,本次與奇瑞的戰略合作,公司并不造車,而是協同奇瑞開拓整車ODM(原始設計制造商)模式。業務上,奇瑞擅長整車業務,合資公司将由奇瑞主導,立訊精密将在業務、客戶等方面進行協同。

對于立訊精密布局汽車業務,浦銀國際證券認為,消費電子公司的電子制造能力,正是新能源汽車智能化過程非常需要的能力,汽車電子有望在更長的時間次元推動立訊精密的成長。

拟與奇瑞新能源組合資公司 立訊精密正式“造車”?

資料來源:公司财報 視覺中國圖 楊靖制圖

核心目标成為Tier1廠商

在2月13日下午的電話會議上,立訊精密董事長、總經理王來春表示,Smart EV是中國汽車人百年不遇的機會。它帶來的機會不隻包括整車,也包括生命力更強的Tier1(車廠一級供應商)。Tier1的市場規模本身幾乎是所有車企總産值的70%,但目前全球100大Tier1廠商中,中國企業僅有8家。

王來春進一步解釋稱,立訊有限是奇瑞控股的投資人,立訊精密不造整車,而是協同奇瑞新能源開拓為别人造好車的ODM業務,公司志在抓緊機會視窗拼進全球領先的Tier1。

當談及立訊精密與奇瑞合作的模式及發展戰略時,公司管理層表示:“一直以來,公司在汽車領域都是以成為業内領先的Tier1廠商為核心目标,也在尋找能夠鍛煉自身Tier1核心零部件能力的平台。本次戰略合作将在打造合作造車ODM模式的基礎上,快速發展上市公司Tier1業務,實作動态入局、快速提升公司作為Tier1廠商的核心零部件綜合能力。”

據了解,立訊精密的ODM業務已有比較明确的落地項目,大約在未來12~18個月陸續投産。

對合資公司主要目标業務,立訊精密回應稱:“預計将是國外傳統品牌車企的業務及國内新Smart EV品牌業務。”

提起立訊精密,令外界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果鍊”龍頭。早期,立訊精密從MacBook的連接配接線供應切入蘋果體系,然後順利進入iPhone的lightning連接配接線,進而在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的連接配接線業務中占據了上司地位。2017年至2019年,立訊精密開始向iPhone内部的零部件擴張,并成功取得無線充電、聲學器件、LCP天線、線性馬達等零部件業務,進而快速推動公司營收成長。

實際上,在消費電子的核心領域之外,立訊精密也早已開始布局汽車領域,并形成了四大類汽車産品,包括汽車電器、汽車線束、連接配接器及連接配接線。立訊精密2021年半年報顯示,公司汽車互聯産品及精密元件的營業收入為17.74億元,同比增幅為38.99%,占公司營業收入的比例為3.68%。

多家果鍊公司瞄準汽車

目前,手機市場出貨增長乏力。據IDC資料,全球手機出貨量在2021年Q3/Q4分别為331.2萬部和362.4萬部,同比增速分别為-6.33%和-6.09%,2021全年出貨量比2020年增長4.84%,但較疫情前的2019年下降了1.18%,手機出貨量總體延續着2017年以來的下跌趨勢。

在手機遭遇增長瓶頸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則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今年1月,工信部在2021年汽車工業發展情況新聞釋出會上公布的資料顯示,2021年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超過350萬輛,市場占有率提升至13.4%。而乘聯會預期2022年新能源汽車有望突破600萬輛,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達22%左右。

新能源汽車帶來了一系列機會,并吸引諸多果鍊企業布局。其中,富士康是典型代表之一。

2021年8月,工業富聯董事長李軍旗表示,“公司将從汽車零元件、車載相關産品、燈塔工廠三個路徑切入新能源汽車賽道,進入富士康的系統中。”富士康于2020年成立電動汽車軟硬體開放平台(MIH),旨在把全球與車有關的供應鍊進行資源整合。

對于工業富聯的“造車”進展,當時工業富聯總經理鄭弘孟曾表示,在新車算力增加的背景下,公司出品的自動駕駛中控子產品ACU,電動車有加強自動駕駛/無人駕駛功能的趨勢,感測資料來源增加,攝像頭及毫米波雷達資料擴充,ACU算力和需求都會增強。同時,ACU衍生出新的業務領域,公司也預期出貨相關感測産品給客戶。此外,全球頂尖客戶的資料中心算力及自動駕駛算力相關産品,都有望在2022年實作量産出貨。

富士康之外,長盈精密于2016年切入新能源汽車領域,2016年和2017年以股權收購和增資方式取得了蘇州科倫特70%的股份。蘇州科倫特主營業務為busbar(高壓連接配接器母排)産品,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通訊、軍用雷達及艦船制造等領域。科倫特也是知名品牌汽車廠商的供應商,為歐美主要新能源汽車廠商提供服務,且與國内外新能源汽車整車廠商及pack廠商均有深度合作。

目前,長盈精密對新能源汽車産業的布局包括動力電池蓋闆、busbar、精密汽車電子、充電裝置相關、重載連接配接器、氫燃料電池、汽車内飾等。

手機玻璃賽道的果鍊企業藍思科技則選擇擴充進入車載玻璃、光伏玻璃領域。自2015年起,藍思科技便開始深度布局新能源汽車市場,2017年跻身特斯拉全球一級核心供應商。在2021年半年報中,藍思科技将自己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發展目标定位為“為新能源汽車客戶提供一站式汽車電子服務及解決方案”。

對上遊企業來說,能夠跻身蘋果的供應鍊系統,意味着對其技術或者市場地位的認可。不過,一旦被蘋果剔除出局,勢必面臨業績暴跌的風險。另一方面,在蘋果強大的議價能力下,很多蘋果供應鍊企業也處于增收不增利的窘境。而新能源賽道的利潤空間将給電子供應鍊企業指明新的方向。

去年10月,立訊精密釋出的2021年三季度财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淨利潤為46.9億元,同比增長0.21%,其中,第三季度淨利潤16億元,同比下降25.28%。無獨有偶,藍思科技日前釋出的業績預告顯示,預計2021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20.07億~23.99億元,同比降51%~59%。

部分觀點認為,果鍊企業有望借助跨界擺脫過去長期的“低利潤”困境,也有利于為後續蘋果汽車代工業務打下基礎;但也有觀點認為,目前新能源汽車賽道擁擠,未來洗牌不可避免。

每日經濟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