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曆了數年的發展和演變,以小鵬、蔚來等造車新勢力,在這一波新浪潮中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就,整個汽車行業的電動化程序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在這樣的背景下,基于電力驅動的汽車智能化浪潮正如潮水般席卷而來。
小米、滴滴這兩家來自不同領域的新入局者也吸引了業界巨大的關注。都是各有各的優勢,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滴滴蓄謀已久
據多家平台報道,滴滴正在着手一個新的汽車項目,由滴滴的副總裁兼小桔車服總經理楊峻擔任,他的造車團隊也已經在從各大汽車公司中挖角。
其實,滴滴在2019年就和比亞迪合作,打造自己的專屬網約車D1;之後,滴滴又和騰訊聯手參與了恒大汽車得百億融資,從以上幾點來看,滴滴顯然是對進軍造車領域蓄謀已久。而從滴滴自身的情況來看,滴滴選擇造車也有其内在的原因。
首先,滴滴是全國最大網約車平台。根據滴滴2021年釋出的資料,平台共有1160萬名司機,這個司機數是已經獲得網約車資格的司機數,基本人人有車。按照網約車司機每年5%的新車更換率來說,滴滴平台将會産生每年50萬輛以上的新增新車需求,潛力巨大。
按照滴滴的規劃,在接下來的十年裡,将會投放一千萬輛新能源車到市場,滴滴有望成為國内新能源汽車最大的買方平台。
此外,進軍智能汽車市場,對滴滴的整體估價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從産業角度來看,智能汽車是一個估值超萬億級的大市場,對滴滴來說,入局智能汽車市場有利于其拓展業務,而滴滴在無人駕駛領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取得了相當的研究成果,再加上新能源汽車的加成,這些無疑将極大擡高資本市場對滴滴公司的估值。
小米匍匐前進
和滴滴的大膽激進相比,小米公司在汽車制造方面要慎重得多。據雷軍透露,小米在正式開始造車前,已經和200多名業界人士進行了85次溝通,其中包括4次管理層内部讨論,2次董事會會議,在經過充分調查、論證後,他終于下定決心要造車,由此可見小米公司的謹小慎微。雖然小米之前的公司業務與造車似乎毫不相幹,但小米造車卻不是從零開始的。
第一,小米在汽車技術和工業方面有很大的優勢。據統計,小米公司目前已擁有134項汽車專利,幾乎涵蓋了智能汽車所有的領域。除此之外,小米集團和雷軍的順為資本,也在汽車行業的各大公司中擁有了不少股份,這些資源都是小米在造車過程中的重要力量。
第二,小米的手機業務在世界上排名第三。在華為被美國打壓的時候,小米開始在高端市場上站穩腳跟,這讓它有條件去尋找新的增長空間,在埋頭造車時免除後顧之憂。
第三,小米的資本充裕。雷軍表示,截至2020年底小米擁有的現金儲備已經達到了1080億人民币,足夠支撐小米造車前期的資金消耗。按照雷軍的規劃,未來十年小米将在造車上投入100億美金,而小米擁有1000億的現金儲備,讓其具備一戰之力。是以從各方面來看,小米造車看似突兀,實則是做了充分的功課。
逐鹿造車領域
相對于長城和比亞迪這樣的傳統整車制造企業,滴滴,小米這些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在整車制造和産業鍊整合方面都有很大的缺陷;在汽車制造領域,他們最大的優勢就在生态協同能力,想要在複雜的産業鍊和汽車制造行業中脫穎而出,就必須要利用好自己的生态影響力。
此外,新的生态将帶來更多元的變現方式。如滴滴切入整車制造之後,滴滴平台就變成了直銷管道,汽車銷售會成為它的又一項核心業務。
而從整個行業來看,未來在各個巨頭競相下場造車之後,生态能力也會成為各家巨頭最終角逐的關鍵。畢竟,隻是單一的資本投資或者汽車制造,毫無經驗的巨頭想要在競争激烈的智能汽車領域,殺出重圍的希望十分渺茫。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如何結合自身優勢建構新的生态,将會成為未來各路巨頭角逐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核心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