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班固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班固

字孟堅,東漢扶風安陵(今陝西鹹陽東北)人。曾任過蘭台令史、中護軍等職,奉诏繼承父志,曆二十餘年,基本完成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的著述,書未成而卒。除《漢書》外,尚著有《兩都賦》、 《離騷序》及《白虎通義》等。後人輯有《班蘭台集》。 《白虎通義》記錄了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97年)漢儒在白虎觀辯論經學的一些結論,把董仲舒的唯心主義哲學充分肯定下來并推向新的高峰。

班固美學思想具有濃厚的宗教神學色彩。他認為美就展現在最高統治者身上。 《白虎通義·溢篇》說“美者在上。”并說: “皇者何也,亦号也。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人之總美大之稱也。”皇帝之是以為美,就因為他象征着“天德”、“至德”。他認為;“至德之為美,我皇應福以來臻。” “黃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萬世長存。”這顯然是根據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繼承并發展了孔孟美學思想中的唯心主義因素。

關于文藝的起源,他說: “神明生道德,道德生文章。”認為道德生于神明,文藝又生于道德,這樣不僅把倫理道德與神聯系起來,而且也把文藝與神聯系起來。甚至他把顔色美、音樂美和建築美都附會為“天德”之美,和神聯系起來,說“黃者中和之色”, “樂以象天”。作為宮廷建築的“碎雍”“象璧圓以法天”, “明堂者,是以通神靈,感天地。”再加上他把帝王和神聯系起來,是以,世間的一切美都是本源于神的了,這就構成了他的宗教神學美學觀。

基于這種美學觀,在文藝上他把“興廢繼絕,潤色鴻業”和“宣上德而盡忠孝”,視為文藝批評的美學标準,凡是為帝王歌功頌德的便是好作品,否則就是壞的。他也就是以這一标準來評價屈原和司馬遷以及他們的作品和著述的。對屈原他雖然有所肯定,但從“明哲保身”的世俗觀念出發, 認為:“今若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危國群小之間,以離讒賊,……沉江而死,亦貶絜狂狷景行之士。”說他是“非明智之器”。顯然這是出于漢儒的偏見,無法了解屈原的偉大人格。對屈原的作品班固有所肯定。 《離騷序》說: “然其文弘博麗雅,為辭賦宗,後世莫不斟酌其英華,則象其從容。”但這僅是着眼于其藝術形式方面,并不了解作品中的浪漫主義精神。班固對司馬遷及其《史記》的評價也是如此。雖然他肯定《史記》 “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隐惡,故謂之實錄。”但又批評《史記》 “是非頗謬于聖人”。這明顯地是班固以封建正統觀點和審美觀對司馬遷的非難。班固對漢賦的評價也無法擺脫這一桎梏,他既肯定漢賦“抒下情而通諷谕”,但更贊美它“宣上德而盡忠孝”,推崇漢賦為“雅頌之亞”, “炳焉與三代同風”。

班固對民歌的産生和社會作用認識還是較深刻的, 《漢書·藝文志》記載了不少樂府民歌,并認識到“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厚薄”。《漢書·藝文志》還特設《詩賦略》,把詩賦和六經諸子等差別開來,這在使文學别為一體和文學分類上是一個重要貢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