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鑄就精準“中國時間”

鑄就精準“中國時間”

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張首剛(中)在空間窄線寬雷射實驗室與科研團隊成員交流。 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鑄就精準“中國時間”

在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空間锶原子光鐘實驗室,測量儀器顯示相關實驗信号。 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中原標準時間是中國國家标準時間,它實際上不來自北京,而是産生于陝西并由位于陝西的國家授時中心發出。

授時是指時間的産生、保持,以及把時間資訊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送出去。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幾代中國科研人員紮根西北,一次次實作關鍵技術“零”的突破,達到授時技術自主可控。如今,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張首剛和他的“時間團隊”,把大陸标準時間與國際标準時間的偏差從100納秒減小到5納秒内,使其整體性能位居世界前列。

愛國是勇攀科學高峰的力量之源。1967年,第十三屆國際計量大會決定把時間機關定義從天文時轉變到原子時,對于時間系統有基礎性作用的高性能原子鐘,成為各國争奪的戰略資源。1998年,一名西方知名實體學家在中國參觀後,說中國原子鐘實驗研究靠“碰運氣”。這句話讓張首剛立志要做出一台長中國人志氣的原子鐘。從幾乎零基礎起步,如今,國家授時中心量子頻标研究室已擁有近百名中青年科研人員,自主研制出了國際先進的基準型铯原子噴泉鐘,成功打破國外壟斷,把“時間”牢牢抓在自己手裡。“國家利益拓展到哪裡,我們的授時服務就跟到哪裡。”這是中國授時人的共同信念。

科學研究從來就是一件“苦差事”。原子鐘是前沿理論和尖端技術的結晶,用十年乃至更久時間做出一台原子鐘是常态。團隊中,有人久坐患上腰椎間盤突出也沒時間去做手術,有人腳踝骨裂打着石膏拄着拐在春節假期跳進實驗室。從事锶原子光鐘研制的研究員常宏,在科研關鍵階段先後經曆了父母因病去世。但他始終告訴自己,在這全世界都盯着的戰略高地,想要搶占下來,時間視窗隻有一兩年,國家的計劃,不能在自己這裡耽誤了。愛國從來不是一句空話,科研人員關于“大”與“小”的選擇,記錄着大陸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的志氣,也支撐起我們啃硬骨頭的信心和底氣。

科學探索永無止境。31年裡,張首剛帶隊研制出了9種不同應用類型的新型原子鐘。他說:“造鐘是值得一生為之付出的事業,因為這是國家的戰略需求;造鐘也是一生幹不完的事業,因為各行各業的發展進步對原子鐘性能,包括使用便捷度的要求無止境。”目前,大陸科技發展仍需在核心技術上繼續攻關,努力在更多關鍵領域實作自主可控。不論條件發生什麼改變,愛國奉獻、甘于寂寞、不倦耕耘,必能支撐我們不斷攀登一個又一個科技高峰。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