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正月十四并非百無禁忌,忌做一事,要做一事,拜一神

正月,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份,正月裡,有着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日是古人留下文化隗寶,當然,古人也留下了許多有關節日的傳統。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是新的一年第一個月圓之夜,從古至今,人們都非常注重元宵節,元宵節主要以喜慶、熱鬧為主。元宵節最為重要的節目,便是賞花燈,逛燈市了,是以,元宵節也被稱為“燈節”

燈節前夕,有何講究呢?

正月十四并非百無禁忌,忌做一事,要做一事,拜一神

元宵節的前一天,正月十三,被稱為“燈頭生日”,在這一天,有些地方家家戶戶,都會在竈頭點上一盞燈,竈神是坊間最為重要的神明之一,這一習俗也被稱為“點竈燈”,預示着新的開年,紅紅火火。

正月十四,并非百無禁忌,而是“忌做一事,要做一事,拜一神”

古時候的元宵燈節,時間并不統一,例如明朝的元宵燈節從正月初八就開始了,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七,而宋朝的元宵燈節,則從正月十四開始,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八。

1、忌做一事。正月十四是元宵節的前一晚上,有着特殊的意義,這一天,家家戶戶會點上燈,很多地方有着這麼一個禁忌,那便是外嫁女不回娘家,也就是俗話所說的“閨女不見娘家燈”

正月十四并非百無禁忌,忌做一事,要做一事,拜一神

2、要做一事。正月十四要做的一件事情是“試花燈”,可以簡單地了解為試點元宵節的花燈,因為元宵節是講究“熱鬧”的,有着各種各樣的活動,“試花燈”其實就是對元宵節的預演和準備。

3、拜一神。正月十四,有些地方,尤其是福建一帶,會祭拜臨水娘娘,臨水娘娘的俗名叫陳靖姑,相傳她是唐朝大曆年間的一位奇女子,修成正果後,位列仙班,也被稱為:“順天聖母”或者“臨水陳太後”

正月十四并非百無禁忌,忌做一事,要做一事,拜一神

坊間認為,祭拜臨水娘娘能夠“救産、護胎、佑民”,民間家中有孕婦的,會去祭拜臨水娘娘,祈求母子平安。

以上,便是正月十四的忌做一事,要做一事,拜一神,分别是:出嫁了的女子忌回娘家、為熱鬧的元宵節做好準備、祭拜臨水娘娘。

正月十四并非百無禁忌,忌做一事,要做一事,拜一神

當然,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各地對于正月十四的習俗,各有不同。

有的地方會在正月十四吃兩種食物,其一為“喝亮眼湯”,其二為“食糟羹”,吃完這兩種食物,則預示春節即将完結,要開始邁向新一年的征程。

有的地方,會在正月十四“守财神”,會像除夕“守歲”般,守夜到五更天。

除此之外,正月十四也是道家的“伏羲誕辰”、釋家的“十齋日”,有的地方會有相關的紀念習俗。

正月十四并非百無禁忌,忌做一事,要做一事,拜一神

過往正月十四,便是“熱鬧喜慶”的元宵節,在元宵節的熱鬧聲中,在月圓之夜,春節畫上了圓滿的句号,預示着春節已經過去。

以上,便是有關元宵前夕,正月十四的一些介紹,這些傳統節日,是古人留下的文化隗寶,值得人們重視、了解和傳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