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檔來源于網絡)
是建安年間七位文學家的合稱,他們分别是:孔融、陳琳、王璨、徐幹、阮瑀、應瑒、劉桢,“七子”出自曹丕所著《典論論文》。
孔融是七子中年紀最大的一位,也是孔子二十世孫。從小聰明、口才很好,四歲時給哥哥讓梨,受到大家的誇贊。
孔融很有真才實學,寫得一手好文章,做官時政績突出。口碑很好,後入朝為官。他擅長寫多種題材的文章,其作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文章比喻精妙、氣勢充沛、獨具一格。曹丕稱其文:體氣高妙。
孔融自命清高,與曹操政見不合,經常诋毀曹操。後來,曹操實在忍受不了,就找了個理由,将孔融處死,并誅其全家。一代名士、文章宗師,孔融就此喪命,年僅五十六歲。
陳琳和孔融的年紀相仿,官渡之戰時,替袁紹寫過檄文:《為袁紹檄豫州文》讨伐曹操,檄文言辭激烈,把曹操祖宗三代罵了個遍。後來,袁紹戰敗,陳琳歸順曹操。
曹操很欣賞他的才學見識,不計前嫌,委以重任,主管軍隊的文書工作。陳琳的文章:雄健有力、文風豪放,像一把匕首刺人心脾。陳琳職業主要是替曹操撰寫檄文,讨伐各路英雄。後來,陳琳染上瘟疫,因病而亡。
王璨出身于名門望族,祖上都是朝廷大官。在他十三歲那年,董卓入京把持朝政,逼迫從洛陽前往長安,在遷行的途中,他看到大量的貧民要麼餓死,要麼就被士兵殺死,一幕幕慘景,使他對社會的認識更加深刻。
王璨博學多識,擅長随機應變 ,口才很好。後被曹操賞識,收入曹操幕府中,主要制定新的典章,也和曹丕、曹植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王璨是“建安七子”中唯一受到曹氏父子器重的人。
王璨也是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高的一位。他的《登樓賦》《七哀詩》,表達了曹氏父子的心聲。同時也抒發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抱負和志向,王璨一生中寫出文章達六十多篇,其詩賦為建安七子之冠,四十一歲時因病,死在征戰的途中。
徐幹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文學家詩人。他不貪圖名利,專志于學;不随波逐流,在簡陋的屋子裡,創作出輝煌的文學作品,對其後世影響巨大。
阮瑀和陳琳一樣,都是專門替曹操撰寫檄文。不過阮瑀不但是文學家,更是一位音樂家。他和徐幹一樣,志不在仕途就在曹操那裡随便謀了個後勤的差事。阮瑀詩歌語言樸素,比喻生動,流傳有《阮元瑜集》。
應瑒出生于書香門第,祖上都是博學多識的儒者,後來和曹丕曹植成為好友。曹操對他極為欣賞,曾多次派他到曹植和曹丕府上,從事文學陪讀和整理典籍。應瑒帶表作有:《征賦》《靈河賦》他的辭賦激情澎湃,深切同情戰争帶給百姓的疾苦,表達了他期盼天下統一的意願。
劉桢東漢末年文學家、詩人。應避戰亂随母親來到許昌,因文學才能出色,漸漸有了知名度,也認識了曹植,少年時的曹植,佩服于劉桢淵博的學識。常邀請他到丞相府,解文作賦、詩酒酬唱。
曹操推出求賢令,文人墨客紛紛湧來,曹丕設宴招待諸多文人。因劉桢見曹丕夫人,也出來參加酒席,就立而不跪,平視不避,他認為曹丕夫人,不應該出現在這樣的場合。曹丕大怒,就将劉桢貶為苦役工,遭遇如此坎坷,劉桢依然堅挺。并在詩文中給自己打氣,他的作品其實跌宕、意境峭拔,慷慨磊落這種精神和風骨。讓劉桢詩歌俊逸而又奇麗後染瘟疫而亡,年僅三十八歲。
建安時期,是大陸曆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文學繁盛時期。格調勁健的“建安風格”,對後世的文學發展,産生了重大的影響。三曹和七子是北方文化的中流砥柱,引領了三國時期文學創作風潮其文學成就永載史冊。
(圖檔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