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福建莆田“打砂花”鬧元宵 鐵樹銀花寄祈願【組圖】

[新聞頁-台海網]

(新春走基層)福建莆田“打砂花”鬧元宵 鐵樹銀花寄祈願

元宵節到來之際,一場“鐵花雨”綻放在福建省莆田市新度鎮錦墩村的夜色中,漫天缤紛間,演繹着當地沿襲三百多年的元宵民俗。

莆田的元宵節始于正月初六,止于正月廿九,不僅堪稱全國最長,還形成了“十裡不同風,一村一習俗”的民俗文化。

福建莆田“打砂花”鬧元宵 鐵樹銀花寄祈願【組圖】

鐵水出爐。 王東明 攝

福建莆田“打砂花”鬧元宵 鐵樹銀花寄祈願【組圖】

打砂花匠人将鐵水潑向大樹,一時間,火光四濺。 王東明 攝

福建莆田“打砂花”鬧元宵 鐵樹銀花寄祈願【組圖】
福建莆田“打砂花”鬧元宵 鐵樹銀花寄祈願【組圖】

打砂花匠人用木槌擊打竹片。 王東明 攝

福建莆田“打砂花”鬧元宵 鐵樹銀花寄祈願【組圖】

打砂花匠人将鐵水潑向大樹,一時間,火光四濺。 王東明 攝

打砂花也名打鐵花、壺山砂花,是錦墩村每逢元宵節上演的一場民俗表演——鬧元宵時将熔化的鐵水潑向大樹,技藝從明朝中葉流傳至今,享有“火樹銀花不夜天”的贊譽,2011年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傍晚時分,在錦墩村最大的寺廟宗孔堂前,打鐵的爐火熱了起來。與火焰一同升溫的是圍觀者的熱情。

因為疫情,近兩年打砂花表演未做大範圍通知,但當日,四面八方的村民仍戴着口罩自發前來。18歲的陳小妹在家聽到門外的喧鬧聲,就知道隔壁村要打砂花了,“即便每年都看,但每次都眼前一新,很震撼”。

六時許,宗孔堂前僅有兩排燈籠漫出朦胧的紅光。陳銀紅看了眼黑壓壓的天色,通知徒弟們起火開爐。隻見生鐵、廢鐵、石灰石、焦炭被分批投進内高兩米的砂花爐内,鼓風機在旁加持,爐上方升騰起越來越高的紫黃色火焰。一刻鐘左右,熔化的金色鐵水便從爐底的鐵管流出,鐵水達1400℃左右,大量“火花”随之蹦出,随風四散。

打砂花表演者戴安全頭盔,行至榕樹下,用泡過水的竹片舀起鐵水,甩腰掄臂,用木槌擊打——“砰”,倏然潑向大樹,火樹銀花刹那交錯,迸發絢麗光芒。驚歎聲此起彼伏。

圍觀者無不伸頸側目,拍攝的同時雀躍地避開從天而降的“火花”。不少人用手機打開視訊通話,與未抵現場的親友共享此份流光溢彩。

在當地業餘攝影師老龔的眼中,錦墩村的“鐵花雨”妙就妙在,部分鐵水灑向樹幹、樹葉一瞬,“撞擊出的一朵朵‘火花’”,另一部分則垂直落地,劃出筆直的金色線條,共同組成“絢爛禮花”,尤其适合用高速攝影記錄。

錦墩村在清朝就以鑄造聞名,村民多以打鐵鑄鼎為業。據壺山砂花技藝傳承人陳銀洪介紹,老匠人們在冶煉時看到鐵水濺到地上碰出火花,獲得靈感。工作之餘,将剩餘的鐵水潑向大樹,發現碰撞出來的鐵花更為壯觀,就運用到元宵活動中。後來大家發現,經“打砂花”表演的樹木,長勢往往一年比一年好,更樂于保留這一娛樂技藝。

“這是古人的浪漫。”陳銀洪佩服在煙花還未發明的年代,老藝人已經懂得制作“煙花”來娛樂。

錦墩村村支書陳百武從小看“打砂花”長大。他還記得最熱鬧的時候,近萬人慕名而來鬧元宵,“一旁還演着莆仙戲,熱鬧非凡”。

“‘花’‘發’諧音,寓意越打越發。”陳百武說,加上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打砂花已經是當地人迎祥納福,祈求事業騰達的民俗活動,加之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打砂花正逐漸被越來越多人關注。

但更為冷靜的現實是,擅打砂花者愈少。原因有三,一是砂花表演被當地人稱為“勇敢者的遊戲”,表演者不能怕燙,要有膽量;二是打造金花四濺效果的潑灑技巧不易學,有難度;三是熟悉打鐵冶煉技巧的人少了,曾經錦墩村幾乎家家戶戶都鑄鐵,如今僅剩五家鑄造廠,“大家都轉行做别的”。

陳銀洪近些年成立專業表演隊,積極培養年輕人,緻力于讓這項民間藝術代代傳承。如今,他打造的團隊已經吸納二十多位打砂花匠人及愛好者,其中不乏“80後”“90後”。

1999年,19歲的陳涵就跟着陳銀鴻學打砂花。如今,他從事電焊、機械加工的工作。每逢演出,陳涵都非常興奮,“我為表演這麼精彩的‘火樹銀花不夜天’而自豪。”陳涵是當晚表演者之一。

每年,在潑天絢麗的“鐵花”下,村民們一般會祈願來年平安、富足。當夜,陳銀洪與陳涵二人所盼一緻:以後每年的元宵佳節上,能有越來越多的新面孔,和他們一起将滾燙鐵水灑向“鐵花”樹。這是他們的願望。 (彭莉芳)

來源:中國新聞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