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是懷特黑德的紐約贊美詩,每個無名之輩都是這個城市的主角

從惠特曼的浪漫詩行到托馬斯·品欽筆下的黑色之城,再到伍迪·艾倫的鏡頭語言,紐約激發了一代又一代天才藝術家的渴望和幻想。美國當代作家中,曾獲得國家圖書獎、兩度榮膺普利策獎,被媒體譽為“美國在世作家中最出類拔萃的一個”的科爾森·懷特黑德(Colson Whitehead)便出生在紐約。早在他初露鋒芒之時,他就為這座超級都市獻上了散文集《紐約巨像》。2022年初,世紀文景首次在國内推出《紐約巨像》中文版。

文學變色龍

2016年,懷特黑德構思長達16年的長篇小說《地下鐵道》出版并席卷全美,年底即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次年又榮膺普利策獎,成為二十一世紀以來,唯一憑借同一部小說同時擒得這兩項重磅獎項的小說家,跻身福克納、安·波特、馬拉默德、厄普代克、沃克、普魯等經典作家之列。懷特黑德正值創作盛年,勢不可擋,緊接着又在2019年出版《尼科爾男孩》并再次獲得普利策獎,一時在美國當代文壇風光無二。

這是懷特黑德的紐約贊美詩,每個無名之輩都是這個城市的主角

懷特黑德

懷特黑德1969年生于紐約,在上東區長大,畢業于哈佛大學,獲得過麥克阿瑟天才獎、古根海姆獎及懷丁作家獎。

1999年懷特黑德發表處女作《直覺主義者》,這部關于電梯檢查員的推理小說随即引起廣泛關注,進入筆會/海明威獎的決選名單。

第二部長篇小說《約翰·亨利日》進入了普利策獎決選名單,約翰·亨利是美國民間傳說中一個手持鐵錘、開鑿隧道的黑人奴隸形象,懷特黑德重寫了這個故事。約翰·厄普代克在《紐約客》上專文盛贊其是“揮灑自如的天才作家”。

《地下鐵道》以架空的美國曆史為背景,幻化曆史上虛虛實實的秘密網絡,講述了莊園奴隸少女科拉如何通過“地下鐵道”逃亡自由世界。《尼克爾男孩》則講述了美國種族隔離背景下發生在青少年勞教所的恐怖虐待故事。

懷特黑德的創作題材跨度非常之大,風格各異,被《哈佛雜志》稱為“文學變色龍”,但他始終緻力于探索美國種族主義的曆史及其仍在現代社會徘徊的陰影。在美國持續爆發種族抗議和政治危機的當下,懷特黑德的創作更加備受矚目。

散文集《紐約巨像》則展現出全新的風格:它以極具密度和詩意的語言記錄了一個超級都市中的芸芸衆生。

人群中的面孔

《紐約巨像》全書共十三章,也是“十三種觀看紐約的方式”。從港務局車站到中央公園,從百老彙到布魯克林大橋,作者以全知視角打量着紐約城内的重要地标性建築,或置身于嘈雜的地鐵,或漫步于令人狼狽的雨中,不斷審視一張張流動的面孔,同時思考着人與城市的關系。

這是懷特黑德的紐約贊美詩,每個無名之輩都是這個城市的主角

人們懷揣着各自的激動和夢想來到這座城市,在這裡追逐幻夢,也忍耐着日複一日的焦灼和疲憊。他們沒有名字,在某個動作或瞬間與城市建立了獨特的關聯。

“每天傍晚,他沿着同樣的小路,來到同一棵樹下,像是要确認樹是否還在原地。”

“他像是一條離群的魚。人人都知道如何擠地鐵,隻有他不知道。”

“他們像鴿子追逐長椅前的面包屑一樣發出吵鬧的聲音,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應該得到更多,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比别人更辛苦,每個人都是對的。”

懷特黑德全神貫注地注視着每一個無名之輩,以精确的筆觸展示出這座城市中易于忽略的微小細節和其背後隐藏的龐大深意。當擁擠的人群拖拽自己的野心和脆弱,在路上來來往往,他們的心跳連綴起來就形成了這座城市的心跳。

從一張面孔到另一張面孔,從觀察、沉思到追憶,懷特黑德讓每個生活在紐約的居民都成為本書的主角,在衆聲交錯的多變節奏中完美複現了紐約的真實聲音,同時展現出紐約魔咒般的魅力。即使是日常、嘈雜、推搡的場景中,他也能用詩意的語言和驚奇的聯想,将其變為一場優雅的爵士樂表演,一段蒙太奇電影,一幅生動的印象主義繪畫。

這也是你的城市

懷特黑德的筆觸深入到曾與紐約産生交集的人群的集體無意識。如果一個人曾住在紐約,書中敏銳的觀察會令他會心一笑;如果他從未到過這座城市,紐約則暗示着他生活的世界,他同樣能在書中找到現代社會中人與城市的特殊聯系。

“從前的咖啡店如今成了連鎖藥店,你初吻的地方現在成了打折電器鋪,你買下人生第一件西裝的店鋪現在是一片工地,木栅欄後面正在建起新寫字樓。”

這既是紐約,也是任何一座能激發焦灼和熱愛的大都市。人群彙集又消散,為城市帶來了混亂和生機,城市也在人群的流動中不斷蛻變。懷特黑德在即興式的詠歎中,寄予了他對紐約的深切眷戀和贊歎,同時也追問着人與城市的本質聯系。

“或許有一天我們意識到,在我們離開後,紐約依然繼續存在,那一天我們就成了紐約客。”這樣的怅惘與眷戀同樣埋藏在那些對巴黎、倫敦、北京和上海懷有複雜感情的人們心中。

評論家認為,《紐約巨像》雖然篇幅不長,但其密度之大,讓人無法快速讀完。每個詞都處心積慮地想讓讀者的目光慢下來。這種“慢下來”無疑是具有深意的,它能讓讀者深刻打量身處的城市,同時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

南都記者 黃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