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不像實景山水,龔賢繪《遊華山圖》

西嶽華山,以險峻著稱于世,被譽為“奇險天下第一山”。清代大畫家龔賢曾經遊覽華山,由于山勢陡峭他并沒有登頂,隻是到了山門附近。他站在黑龍潭,仰觀華山,創作了這幅《遊華山圖》。

欣賞這幅畫的第一感覺是,畫中山水不像華山。如果龔賢沒有通過題詩說明,甚至會讓人誤以為是江南的山水。實景山水畫得不像,是龔賢能力不足,還是水準不夠?龔賢從國小習繪畫,13歲就能獨立完成作品,此後筆墨耕耘50餘年。他在清初畫壇的地位與四僧、四王不相上下。如果要質疑他的能力水準,很多人都沒有這個資格。

為什麼不像實景山水,龔賢繪《遊華山圖》

龔賢 遊華山圖

那麼還要回歸上面的疑問,應該如何了解,名為畫華山,看着卻不像。從地質學角度看,華山是一塊完整巨大的花崗岩。從視覺角度看,華山上的草木一點也不蒼郁。龔賢按照他習慣的積墨法完成創作,呈現出沉郁深厚的效果。古人對相似的了解分為形似和神似,像不像要從這兩個角度分析。

古代畫家通過形象捕捉神情,完成以形寫神的審美需求。古人對于形似和神似的了解,和現代人略有不同。寫形屬于藝術創作的初級階段,成功的畫家不屑于進行一比一還原。寫神才是優秀畫家的創作目的,哪怕華山光秃秃的,龔賢憑借藝術家的敏銳感受,可以感到草木華滋的美感。這才是他了解的神似,和很多現代人不同。

為什麼不像實景山水,龔賢繪《遊華山圖》

龔賢 遊華山圖 局部

元代畫家提出了一個創作觀點,“形愈簡,神愈全”。龔賢對這句話也在辯證吸收,他用細膩繁密的筆法呈現出簡約空曠的效果,進而表達他對華山神韻的了解。這就是龔賢在創作中發現的進階美感,不媚俗,不欺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似與不似,按照通俗了解是處于像和不像的臨界點。藝術作品最美妙的地方,就是這種玄之又玄的感覺,隻可意會不可言傳。領悟了似與不似的審美情趣,就不會糾結龔賢畫得像不像。這時,有了更重要的關注點,那就是畫的有沒有情趣。

為什麼不像實景山水,龔賢繪《遊華山圖》

《遊華山圖》描繪了龔賢内心對華山的感受,他感受到草木之氣,于是畫中有了重重密林。他感受到蒼潤氣息,于是畫中了矶石溪流。他感受到山水沉穩厚重,于是有了積墨法呈現的内斂明淨。

龔賢用盡一切辦法,隻為畫出他感受到的華山。此時,根本不用糾結像不像。繪畫雖然是造型藝術,畫家需要借助形象進行情感表達,但龔賢嘗試擺脫造型的限制。明白了這些道理再看《遊華山圖》,就會為龔賢的努力而喝彩。

為什麼不像實景山水,龔賢繪《遊華山圖》

他沒有進行誇張、變形,他嘗試從“加工”的角度找到描繪神似的方法。《遊華山圖》是他在創作中的一次探索,從成果看龔賢比較滿意。于是他在畫中題詩一首,引導人們在欣賞的時候,可以再深入一步,聯想到華山的夜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