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不像实景山水,龚贤绘《游华山图》

西岳华山,以险峻著称于世,被誉为“奇险天下第一山”。清代大画家龚贤曾经游览华山,由于山势陡峭他并没有登顶,只是到了山门附近。他站在黑龙潭,仰观华山,创作了这幅《游华山图》。

欣赏这幅画的第一感觉是,画中山水不像华山。如果龚贤没有通过题诗说明,甚至会让人误以为是江南的山水。实景山水画得不像,是龚贤能力不足,还是水平不够?龚贤从小学习绘画,13岁就能独立完成作品,此后笔墨耕耘50余年。他在清初画坛的地位与四僧、四王不相上下。如果要质疑他的能力水平,很多人都没有这个资格。

为什么不像实景山水,龚贤绘《游华山图》

龚贤 游华山图

那么还要回归上面的疑问,应该如何理解,名为画华山,看着却不像。从地质学角度看,华山是一块完整巨大的花岗岩。从视觉角度看,华山上的草木一点也不苍郁。龚贤按照他习惯的积墨法完成创作,呈现出沉郁深厚的效果。古人对相似的理解分为形似和神似,像不像要从这两个角度分析。

古代画家通过形象捕捉神情,完成以形写神的审美需求。古人对于形似和神似的理解,和现代人略有不同。写形属于艺术创作的初级阶段,成功的画家不屑于进行一比一还原。写神才是优秀画家的创作目的,哪怕华山光秃秃的,龚贤凭借艺术家的敏锐感受,可以感到草木华滋的美感。这才是他理解的神似,和很多现代人不同。

为什么不像实景山水,龚贤绘《游华山图》

龚贤 游华山图 局部

元代画家提出了一个创作观点,“形愈简,神愈全”。龚贤对这句话也在辩证吸收,他用细腻繁密的笔法呈现出简约空旷的效果,进而表达他对华山神韵的理解。这就是龚贤在创作中发现的高级美感,不媚俗,不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似与不似,按照通俗理解是处于像和不像的临界点。艺术作品最美妙的地方,就是这种玄之又玄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领悟了似与不似的审美情趣,就不会纠结龚贤画得像不像。这时,有了更重要的关注点,那就是画的有没有情趣。

为什么不像实景山水,龚贤绘《游华山图》

《游华山图》描绘了龚贤内心对华山的感受,他感受到草木之气,于是画中有了重重密林。他感受到苍润气息,于是画中了矶石溪流。他感受到山水沉稳厚重,于是有了积墨法呈现的内敛明净。

龚贤用尽一切办法,只为画出他感受到的华山。此时,根本不用纠结像不像。绘画虽然是造型艺术,画家需要借助形象进行情感表达,但龚贤尝试摆脱造型的限制。明白了这些道理再看《游华山图》,就会为龚贤的努力而喝彩。

为什么不像实景山水,龚贤绘《游华山图》

他没有进行夸张、变形,他尝试从“加工”的角度找到描绘神似的方法。《游华山图》是他在创作中的一次探索,从成果看龚贤比较满意。于是他在画中题诗一首,引导人们在欣赏的时候,可以再深入一步,联想到华山的夜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