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虎年駕到!品一品常德博物館裡的那些“虎”事……

虎年駕到,網上網下各類關于虎的話題,已然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文化趣談。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赫赫有名的“瑞獸”, 虎自古被視為勇氣、力量以及财富的象征,也是扶正鎮邪的保護神,其勇猛、威儀的形象被國人傾注于飾物、建築、飲食器具、文物藝術品等諸多生活元素之中,以寄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虎年新春賞虎,圖的就是那份“虎步奔騰開盛景”的好寓意。

想知道本地最早的虎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想瞧瞧我們的先人究竟把虎植入多少種文物裡;想感受在沅澧流域的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中,以吉祥物化身的虎有哪些生動形态嗎?

虎年駕到!品一品常德博物館裡的那些“虎”事……

春節前夕,孩子們在常德博物館觀看老虎圖檔展

記者帶你打卡常德博物館,流連于文物之中,在時光深處探尋虎蹤,從千姿百态的“虎文物”裡感受博大深厚的“虎文化”。

遠古遺存:萬年虎嘯燕兒洞

石灰岩的陡壁上,深幽的溶洞層層疊疊。遠處,渫水蜿蜒如帶,叢林蔥茏茂密;近處,獸皮裹身的健壯男子狩獵而歸,手揮粗糙石器砍斫獵物;林中,猴啼鳥啾,鹿鳴呦呦,一聲虎嘯由遠及近,久久地在耳畔回蕩……

虎年駕到!品一品常德博物館裡的那些“虎”事……

石門燕兒洞遺址

在常德博物館第一展廳,一個用聲光模型打造的石門縣燕兒洞遺址,生動地呈現了舊石器時代“石門人”生活場景。

“這裡的‘石門人"是一個特定的名稱。”博物館從業人員劉志博告訴記者,燕兒洞遺址位于石門縣皂市鎮邢家橋村,目前已進行了3次發掘。其中,1958年發現商代文化堆積層,1981年在這裡發現了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層;1991年,又在此地發現了距今2至3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被命名為“石門人”,結束了我省古人類化石空白的曆史。

資料記載,燕兒洞内出土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共六目20種 (屬),有猕猴、紅面猴、豺、熊、獾、虎、豹、東方劍齒象、巨貘、中國犀、豬、鹿、羊、牛等,多為肢骨,次為牙齒,還有少量角類化石。這些化石屬于南方“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生活于地質時代的晚更新世。

虎年駕到!品一品常德博物館裡的那些“虎”事……

燕兒洞遺址發掘的動物牙齒化石

博物館“燕兒洞遺址”前方的玻璃展台内,擺放着兩排動物牙齒化石,其中1組6件稍小,1組3件相對較大。其館藏圖檔展示了同一時期出土的劍齒虎牙齒化石,有犬齒、鈍齒一長一短兩顆。該化石目前珍藏在湖南省考古研究所。

這是至今常德本土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虎化石(國内目前發現最早的虎化石是中國甘肅的龍擔虎化石,距今約250萬年)。據百度稱,劍齒虎是一類長有發達的匕首狀上犬齒的貓科動物,成員普遍有着與現代獅虎相當的體型,屬于史前的“頂級掠食者”。隻不過,燕兒洞遺址的劍齒虎牙齒化石是在怎樣的情景下得遺存?裝備極其簡陋的“石門人”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又經曆了怎樣嚴峻的生存挑戰?我們不妨大膽想象。

賦予神性:巴民族的圖騰信仰

眼前的這尊造型精緻的青銅虎鈕錞于,是常德博物館館藏珍品之一。其主體呈圓柱形,中間空闊,肩部突出,腹部向下收縮,一隻張口露齒、尾巴微翹的老虎盤距頂端,盡顯威儀之态。

虎年駕到!品一品常德博物館裡的那些“虎”事……

青銅虎鈕錞于

作為大陸最早的青銅打擊樂器,錞于屬“六鼓四金”之一,出現于商周時期,盛行于春秋漢代,起初為軍用,後衍生為祭祀、宴樂之用。

1983年,15尊以虎為鈕的戰國青銅錞于出土于新關鎮安樂村熊家崗河灘之中,大小輕重不一,最重的達14.2公斤,整體數量為全國之最,一時間引發考古界轟動。

“當年,暴漲的渫水河沖斷了一處堤壩,幾位撈河渣的農民看到了地面露出的銅器,便将其擊碎後帶回家中。”時任石門縣博物館館長的龍西斌還記得,那年他騎着單車,在農戶家逐一走訪,終于将碎片收集完整。

那麼,石門出土的虎鈕錞于從何而來?

據考證,在商周早期,巴民族是和楚民族并列發展的南方民族。進入春秋時期以後,巴人的活動地域逐漸歸入楚境,巴民族的一部分留居楚國,并與楚民族不斷融合;另一部分逐漸向四川盆地遷移,慢慢與那裡的蜀民族融合。戰國時期,巴民族是楚國境内的主要民族之一,曆史上稱為巴楚。現在湘、鄂、川、黔、貴等地的土家族、苗族中,仍然還留存着許多巴文化和巴音的曆史遺迹,湘鄂邊陲的石門同樣也不例外。

就在前不久,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在官微對其館藏之寶金箔虎解說時稱:虎在巴蜀文化中是一個很受歡迎的元素,傳說巴族将白虎視為部族首領的化身進行供奉。

虎年駕到!品一品常德博物館裡的那些“虎”事……

龍虎争鬥紋巴氏青銅戈

在常德博物館的展廳裡,一柄飾有抽象龍虎争鬥紋的巴式青銅戈也從另一個角度也表明了,在巴地青銅文化興盛的戰國時期,“巴人尚虎”一說确有其事。

1980年,在臨澧九裡一座戰國中期、相當于封君級的大墓中,出土了一座虎座鳳鳥架鼓。鼓架以雙虎為座,相背匍匐,虎尾相連。虎身以黑漆為身,繪紅黃虎斑紋。雙鳳鳥為鼓架,相背立于虎身之上,紅冠黃喙,傲然生姿。其制作之精美,從常德博物館如今陳列的仿制品中可窺一斑。

虎年駕到!品一品常德博物館裡的那些“虎”事……

虎座鳳鳥架鼓(仿制品)

類似的虎座鳳鳥架鼓并不罕見,常常出現在戰國時期的大型楚墓中。是以,考古專家認為,虎座鳳鳥懸鼓是一件實用的樂器,是楚人在巫術儀式中充當交流的一類道具。據說,楚人奉火神祝融為祖先,以浴火鳳凰為圖騰信仰,架鼓以鳳鳥降伏白虎之姿出現,或許更多地寓示着楚人與巴人之間的沖突沖突,包含着以虎為崇拜的族群最終被楚人降服的文化密碼。

融入日常:世代相傳的吉祥物

關于虎的文字,先秦時期《周易. 乾》記載:“雲從龍,風從虎。”可見在遠古時期,虎與龍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征,是并駕齊驅的。

從全國各地出土的文物來看,商代青銅器的虎元素也屢見不鮮。也有文物專家認為,最早虎的形象被賦予了神性,屬于或影響了進階貴族使用的器物,且經曆了一個從南到北的過程,并不斷融合交流。

随着時間的發展,虎的形象也逐漸下沉至民間,以分辨善惡、驅邪鎮兇、益壽延年的附加屬性,成為了世代相傳的吉祥物。

在常德博物館内館藏的數十枚銅鏡中,記者發現了數面标注有“神獸”紋字樣的銅鏡。其中,一面直徑為16.5厘米的新莽神獸紋銅鏡紋飾繁複,四枚帶座乳釘将主紋飾分為四區,分别配有朱雀、青龍、玄武、白虎四神獸,形象生動,頗具匠心。此銅鏡于2009年常德市南坪夏家崗出土,是一處兩漢之際常德特有的家族土墩墓。

虎年駕到!品一品常德博物館裡的那些“虎”事……

東漢六乳六神獸紋銅鏡

虎年駕到!品一品常德博物館裡的那些“虎”事……

新莽四神博局紋銅鏡

“漢代重五行之說、四象方位,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被奉為驅除邪惡的神異動物。”該館文物專家龍朝彬稱,目前館藏的新莽禽獸博局紋銅鏡、東漢神獸乳丁銘文銅鏡、東漢六乳六神獸銅鏡等,都呈現了這一特點。“感興趣的市民可前來參觀,肯定都能找到虎。”

2017年,常德博物館在南坪發掘3座唐代墓葬,在編号D17M1磚室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男女陶俑和十二生肖俑,可惜由于盜毀嚴重,生肖俑僅修複三件,虎俑無存。

在常德民間,作為吉祥瑞獸的虎形象日漸出現在更多地方。上世紀90年代後期,常德博物館在民間征集到兩件民國時期虎繡品。其中一幅白底布湘繡,以花叢襯托,以虎戲鹿形象,配有詩文,情趣盎然。另一件為白布底繡虎襪,造型誇張的獅虎形态,笨拙可愛,童趣彰顯。

虎年駕到!品一品常德博物館裡的那些“虎”事……

民國鹿虎花叢湘繡

虎年駕到!品一品常德博物館裡的那些“虎”事……

民國白底布繡虎祙

源遠流長的虎文化發展至今,早已融入國人生活日常。直到現在,常德民間的剪紙、年畫、木雕、繡品上,虎仍是身份超然的“明星”,在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虎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的象征,仍然守護着我們的民族,守護着我們的未來。

來源:常德融媒

作者:徐志雄

一審:熊婧潔

二審:張 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