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衣袂飄飄驚世美 大起大落又新生

衣袂飄飄驚世美 大起大落又新生

曬莨。

衣袂飄飄驚世美 大起大落又新生

過泥工序。

衣袂飄飄驚世美 大起大落又新生

香雲紗服裝。

衣袂飄飄驚世美 大起大落又新生

屈汀南作品。 屈汀南供圖

香雲紗

非遺百科

香雲紗染整技藝 國家級非遺

香雲紗原名響雲紗,俗稱茛紗綢,産于南番順一帶。它是目前世界上罕有的用純植物染料染色的真絲綢面料,是以絲羅織物與平紋織物為坯綢,經複雜特殊的染整加工而成。

香雲紗曆經多次大起大落

與其古老的制作工藝密切相關

明代已出口國外

有關香雲紗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北宋的沈括、明代的李時珍都曾記述過薯莨的染色作用。明代永樂年間,廣東莨紗已經出口國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再加上價格更低廉的人造絲的問世,逐漸地,廣東絲綢業受到打擊,香雲紗進入低谷階段。

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開放的春風,香雲紗再度流行起來。但好景不長,不久後香雲紗再次衰落,幾乎無人傳承,急需保護。2008年,“香雲紗染整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入選非遺後,香雲紗的市場曾有過短暫的升溫,但是由于新機器的粗放生産,香雲紗的品質參差不齊。不久後,香雲紗再次跌回低谷。2011年時,順德隻剩下4家香雲紗工廠。

河泥和薯莨 兩大染色原料

有了機器生産,也入選了非遺,但香雲紗還是沒能避免衰落的困境,這與香雲紗本身的制作工藝密切相關。

香雲紗染色所用的兩大主要原料是河泥和薯莨。薯莨并不罕見,但河泥的選擇卻非常有講究。河泥必須未受污染,含有适量的高價鐵離子,才能與薯莨中的單甯很好地發生化學反應而使坯綢油黑烏亮。香雲紗的生産流程包含浸莨水、晾曬、灑莨水、封莨水、煮練、卷綢、過、洗滌、曬幹、攤霧、拉幅、整裝等工序,其中的多道工序還需要反複進行多次。

繁複的操作決定了香雲紗生産中無法完全使用機器,手工制作才能確定成品的精良。

廣東絲織業的創舉

作為優越自然條件與獨特染整技藝相結合的産物,香雲紗挺爽柔潤,日曬和水洗牢度佳,柔軟而富有身骨,經久耐穿,被有關專家譽為“廣東絲織業具有劃時代意義和深遠曆史影響的創舉”。

如今,它頻繁地出現在各大時裝周上。舞台燈光下的香雲紗衣袂飄飄,以其獨特之美征服世人,背後是洗淨鉛華的自然,與衆多傳承人的“匠心”。

傳承

用心印染,用新傳承

每一次香雲紗驚豔衆人,都源于師傅們的用心印染與匠心傳承。由于香雲紗在生産過程中需要用到當地特有的河泥,是以它又被叫做“泥土裡長出來的布”。可就是這“泥土裡長出來的布”,如今卻以時尚的方式,向世界講述着古老的故事,吸引越來越多人的注目。

梁珠:“回首往事無所負”

香雲紗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的背後,除了有作為非遺的文化底氣之外,也離不開許多像梁珠這樣的手藝人。

“立足鳳城話舊事,相逢已是鬓如絲。回首往事無所負,大好基業望扶持。”這是梁珠老先生寫給自己的一首詩。梁老生于1935年,60餘年間他一直緻力于發展香雲紗産業,是目前大陸為數不多的精于香雲紗工藝的老師傅。

香雲紗的傳統制作工藝本就複雜,再加上手工制作過程中手部容易受傷和變色,能在這個行業堅持下來實屬不易。梁珠自上世紀80年代起開辦曬莨廠,還完善了香雲紗的傳統工藝,守着香雲紗的傳承事業,一守幾乎就是一輩子。

梁老先生如今已經到了本該含饴弄孫的年紀,但他卻幾乎每天待在工廠裡,與衆多勞工一起見證每一寸香雲紗的出品。

張紹景:“南海西樵,紡織世家”

廣東佛山南海區,有一個西樵鎮,那裡從古至今就是大陸紡織業的重鎮。在紡織業已不複往日繁華的今天,西樵鎮仍有不少人傳承着曆史悠久的紡織工藝。張紹景就是其中之一。

明永樂年間有記載,廣東産出的香雲紗曾名揚四海。上世紀30年代,北京、上海的上流人士,将其視為奢侈品。盡管香雲紗有過繁榮鼎盛的時期,但一些曆史原因使得香雲紗逐漸消失。西樵鎮裡,大量的技師離開,後來,用于織紗的提花木織機也開始消失。

2008年,當香雲紗染整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後,大量魚龍混雜的成品湧入市場。從小在西樵鎮長大的張紹景見識過真正的香雲紗,也見證過香雲紗曾經的繁榮。他說:“我們想做出兒時記憶裡真正的香雲紗。”從那時開始,他就與家族中的幾個兄弟一起努力,試圖還原香雲紗的提花木織機。

如今,“唧唧吱吱”的織紗聲又回到了西樵鎮。百東村的永鴻制造廠裡,放着兩台高達3米的傳統提花木織機,其中有一台可以織出香雲紗的坯源——“白坯絲”。這台機器就是張紹景幾兄弟曆經數年鑽研才還原出來的。

“唧唧複唧唧”,勞工們腳踩地上的竹竿,再用手撥弄紗線,香雲紗坯逐漸現出雛形。文人騷客記載的織布聲,有獨特東方神韻的香雲紗,正是在嶺南老手藝人的世代堅持下得以傳承,熠熠生輝。

屈汀南:“越是民族的精髓,越是世界的”

屈汀南出生在廣東順德,其祖輩就開始以經營絲綢繡品為生。他從小看着長輩們曬莨、浸泡坯綢、發酵,最後制出香雲紗。或許是兒時受到長輩的影響,也或許是與香雲紗有不解的緣分,屈汀南不顧家人的阻攔,報考了廣州大學服裝設計專業。畢業後,他專門研究嶺南服飾發展史,收集并創新了160多種粵繡針法,并成為了廣繡傳承人。

屈汀南總說:“越是民族的精髓,越是世界的。”這一信念與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設計大賽的主題不謀而合——“我們拿什麼給子孫看”。屈汀南用香雲紗的作品配合着廣繡參賽,一舉奪得“世界民俗文化獎”和“21世紀設計大獎”。如今的屈汀南除了擁有自己的服裝品牌,還擔任着廣州T.I.T創意園嶺南服飾博物館館長,以多元方式向更多的人展示着傳統工藝之美。

國際大秀的舞台上,衣袂飄飄,時尚氣息與文化風情交相呼應。香雲紗這項傳統的工藝,在向世人傳播中國的故事,诠釋着民族的魅力。

采寫:南都記者 周佩文 通訊員 文木

供圖:佛山市順德區博物館(除署名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