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朗讀》節目是高郵市融媒體中心打造的一檔全民參與的朗讀節目,無論您是什麼年齡、職業,隻要您熱愛朗讀,都可以來到我們的錄播室,用您的聲音分享您喜愛的文字……
《今天我朗讀》等你來參與!!!

朗讀者:王曙,高郵朗協會員、文化志願者,熱愛生活,喜歡朗讀。
看 燈
王俊坤
中國傳統文化活動裡就有看燈。元霄節是看燈的高潮。古時候看燈的熱鬧和詩文暫且不說,隻說近年裡高郵的看燈。
我是高郵城的土著,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我的印象裡,往昔的高郵城雖然年年上燈看燈,都屬于民間的自發文化現象,偶有好看的彩燈,不成氣候,也沒有什麼特别的亮點。最深刻的是高郵城區老中山路上高郵鎮政府門前一些花燈和燈謎,尚可一看。
大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高郵撤縣建市,市政府号召各機關組織燈會,展示傳統文化,慶祝撤縣建市。那是高郵燈會的一次高潮。各機關紛紛行動,正月十三上燈的時候,高郵城區異彩奪目。
當時的高郵城,看燈主要是三條線。一條線,高郵市的傳統主街,中山路一線,從城北北門大街至中市口,一路皆是花燈。有傳統的兔、猴等十二生肖彩燈,還有老人民劇場、電影院前的荷花燈,龍船燈等,比較精彩的是高郵鎮政府前的走馬燈,變換出各種景象,引發人們的陣陣笑聲。
第二條線是府前街,當時也是熱鬧之地,這裡是市委市府所在地,沿途有公檢法等大機關,還有人社局,造紙廠,高郵中學等,它們的花燈也是值得一看的。第三條線是通湖路,這裡有農機三廠,糧食局,工業局,人民商場等,這些機關都有一定的實力,還有其他一些機關的花燈也在這裡展示。他們花燈不僅獨具特色,而且派人在現場值守,敲鑼打鼓,聲勢浩大。
我那時在一個機關擔任中層幹部,上司将本機關彩燈展示的任務交代給我,必須在北海電影院廣場展示有特色的花燈。
我苦思冥想,難辦,一是時間緊。二是經費所限。機關不可能出大資金操辦。沒辦法,隻有一個字借。我先去揚州大學借彩燈未成,後利用親戚關系,從揚州玩具廠借了一個巨大的老虎彩燈。用大卡車運到高郵北海電影院廣場。配以彩燈裝飾,神形兼具,獨一無二,觀者如潮,引發不少贊歎。
最難忘的是1984年鼠年春節的看燈。也許是市裡的組織,聲勢浩大。俗話說,上燈圓子落燈面。正月十三上燈那天,我們早早就吃了元宵,忙着去看燈了。我和懷孕的妻子從北門大街上了中山路,一路觀燈品賞。心情是極佳的,街上的人們也是興高彩烈。
大約晚上八時,中山路上老電影院廣場已是水洩不通,人流密集。妻子此時已是懷孕數月,擔心人多擁擠,不太安全。我那時年輕氣盛,自以為強壯無比,就說沒事,有我護着你,保管沒事。
于是,我們又随人流南行,行至高郵鎮政府門前處,隻見人潮洶湧,舉步維艱。看燈的人太多了,或許是這裡的花燈太精彩了。刹那間,人潮浮動,擁擠異常。那時,人潮似乎已經失控。有人爬到了路邊的樹上,有的爬到了屋上。情況十分危急,我用盡了力氣維護妻子的安全。好不容易擠到一棵樹下,我用身體擋着人潮,拼盡了全部力量。我妻驚慌失措,十分恐懼。大約過了二十分鐘,人群逐漸松動,後來慢慢散去。據說現場被擠掉的鞋子有好幾十雙。
看燈是一項輕松有意義的傳統文化活動,讓我受益無窮。突發事件隻是活動中一朵難忘的浪花。那時候,文化活動還不算豐富,看燈就顯得猶為重要了。這也很正常。任何人都隻能經曆一段時代的文化。而沉澱下來之後,才能真正評味文化的時代。
看燈,我是難忘的。看燈的樂趣是無限的。郵城人為燈展所付出的勞動、智慧和辛苦也是巨大的。
如果有燈會,我還會搶先去看。
圖檔攝影:王林山 等
作者簡介:王俊坤,1960年5月生。江蘇高郵人。1982年畢業于揚州師範學院中文系。中學進階教師,高郵市委第九、十屆市委委員,揚州市第六屆人大代表。高郵市、揚州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全國十佳新銳校長。曆任江蘇省高郵中學黨委書記、校長。高郵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兼市廣電台台長、黨組書記,江蘇有線高郵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在各級報刊雜志發表發文章100餘篇,參與編撰江蘇省中學國文教學參考書。主編《甘雨教育論談》、《新揚州畫舫錄.高郵》,著有《學苑螢光》教育散文集。
參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