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景行(資料圖)
父親帶筆從戎,曾直擊過四行倉庫保衛戰;兒子從研究曆史開始進入傳媒界,成為無數觀衆眼中紅極一時的時事名嘴……一段傳媒界的佳話在今天畫上了句号。2月11日下午,一個不幸的消息傳來,知名媒體人、鳳凰衛視資訊台前副台長曹景行因病去世,享年75歲。
曹景行1947年生于上海,1978年畢業于複旦大學曆史系,此後進入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美國經濟并由此轉戰傳媒界……履曆中,并無他曾在重慶生活工作的描述,但事實上,因為各種原因,曹景行一直非常關注山城重慶的發展。
進入傳媒業是子承父業
曹景行入行傳媒業其實算是子承父業,他的父親名叫曹聚仁。不止一次地,曹景行在回憶父親時提到:“父親原本在大學教書,寫文章辦雜志,研究國學,也以史家自居。抗戰爆發後他帶筆從戎,後來成為(當時的)中央社特派記者。”
據曹景行回憶,父親的戰地記者生涯是從淞滬抗戰開始的,他用筆記錄下了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很多點滴。在曹景行看來,父親的采訪獨特之處在于,“他是帶着曆史學者的眼光在看待自己報道的戰争,并融入到報道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曹聚仁在當戰地記者的過程中,還有計劃地搜集了很多日軍的檔案、日記等,這些資料成為了他後來編撰出版《中國抗戰畫史》的絕佳素材。
▲再版的《中國抗戰畫史》
現在,我們回過頭去看曹聚仁留下的作品,其中分量最重、流傳度最廣的,就是《中國抗戰畫史》。
1945年抗戰勝利後,曹聚仁回上海繼續編報、教書。此時,抗戰時期曾在重慶主編《聯合畫報》的舒宗僑也到上海搜集日本人留下的圖檔資料,二人一拍即合,共同完成了這部圖文并茂的抗戰記錄。1947年5月,《中國抗戰畫史》第一版面市,很快售罄,一個月後便加印重版。
曹景行在入行傳媒業後多次回憶起,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就把這本書翻得非常熟了。他特别強調,自己對書裡蔣百裡(著名軍事教育家)說過的一句話印象非常深刻:“對日作戰,不論打到什麼地步,窮盡輸光不要緊,最終底牌就是不要向日本妥協,唯有長期抗戰,才能把日本打垮。一言以蔽之,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要同他(日本)講和!”
曾說重慶“最大的變化就是變化”
在鳳凰衛視風靡内地的過程中,“鳳凰大講堂”這個名牌欄目相信給很多人都留下過深刻印象。2007年,也正是因為這個欄目,曹景行走進了山城。
上遊新聞記者查詢了公開報道,當時曹景行希望借機在重慶來一次采訪,挖掘一下2007年由他主持的鳳凰衛視新節目《景行長安街》的素材。接受記者采訪時,曹景行回憶,“這次去重慶,才發現解放碑早就不是16年前的解放碑了。”
曹景行上次到重慶,是1991年。
▲2008年,曹景行在西南大學開講
曹景行格外感慨的是:“重慶最大的變化,就是變化”。他說,在自己腦海裡,1991年那次來重慶的時候,印象還停留在很多人在解放碑排隊買股票。
“我很喜歡這座城市,建設得很好。”而他最關心的,其實是,這些年“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了這種巨大變化”。
曹景行去到了古鎮磁器口、洪崖洞等重慶地标。這一路下來讓他格外開心:“我沒想到重慶有那麼一個好地方。我去的時候,天氣很好。很多人在沙灘上曬太陽、喝茶,很悠閑的樣子。那麼多人行走在一條古老的街上,排着長長的隊,買麻花。”他感歎道:“我覺得在一個現代的城市裡,有那麼一個很有文化味道的地方,重慶人真的很幸福。”
不僅如此,此後因為成為了“中國之聲”的特約觀察員,曹景行對重慶的公共汽車票價聽證會、恢複抗戰遺址原貌等等都有過特别關注,并從時事評論員的角度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比如,2009年4月重慶舉行公共汽車票價聽證會時,他就表示:“可能要調價的消息在社會上有比較大的意見和分歧,這樣的公共政策引起了社會上不同意見是正常的。現在用聽證會的方式讓不同的意見充分表達,這是一個比較正常的途徑。一個重大公共政策的決策實際上就需要這樣充分表達意見,然後根據大家的意見的傾向以及實際情況作出決策。”
2011年9月,重慶宣布投入28.88億幫助抗戰遺址恢複曆史原貌。曹景行也第一時間送上了點贊,“各地都應該像重慶這樣認真地保護抗戰的遺址,如果再不保護,那麼他們就可能永遠地消失。另外,除了保護遺址,還應該保護抗戰的老兵,現在有一群熱心人士正在幫助流落在天涯海角的抗戰老兵回到自己的家鄉,如果再不去做這件事情,再過幾年就是想幫助也許都沒有機會了。”
上遊新聞記者 裘晉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