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大陸古代醫學領先世界,但是,由于“男女之大防”的存在,是以,古代婦産科的發展十分緩慢。
這裡,說到了古代的婦産科,“穩婆”就不得不提了,是舊時民間以替産婦接生為業的人。因曆史時期和南北地域及民族文化的不同,其有“隐婆”、“産婆”、“收生婆”、“接生婆”及“老娘婆”等多種稱呼,為屬江湖“三姑六婆”之列。永安本地方言稱小孩為“妹”,故謂“穩婆”為“妹媽”或“抾妹婆”。

有史料記載,在中國古代穩婆作為一種專職的出現,最初應形成于東漢時期。到了唐宋時期,穩婆做為一種職業已經非常盛行了。本地境内,鄉民以貢川“大儒裡”為中心,建廟祭祖、人丁繁衍,基本沿習中原文化,孕婦坐草臨盆、嬰孩落臍炙囪。穩婆蹤影,已随處可見了。
并且,古代的大夫大多是男性,是以能進入産房接生的隻有“穩婆”。這些接生婆的醫學知識有限,她們所采取的辦法在現代人看來是十分可笑且滑稽的。在接生之前,接生婆會讓主家将屋子裡所有能打開的東西全部打開。例如:裝首飾胭脂的盒子、衣櫃等。據說,隻要這樣操作,就能讓孩子生得更加順利。
在打開盒子箱子時,穩婆嘴裡還會念個不停,就像在進行某種神秘儀式一樣。如果這一通操作沒有起到任何效果,說明産婦難産。因為,在正常順産的情況下,即便接生婆不進行這些迷信的舉動,産婦也能順利地産下胎兒。既然難産,接生婆就要拿出“殺手锏”,也就是舉着傘“撐開天眼”。
這時接生婆會拿着雨傘來到房頂上,然後,将雨傘撐開,在接生婆進行這一系列“儀式”時,周圍的人禁止戴帽子,這樣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如果,這樣還不能讓胎兒順利降生,穩婆便會與過往的神靈進行一番“決戰”。她會指令主家準備一些燒的通紅的木炭,然後,将木炭夾到人流量最大的交叉路口上,趕走那些過往的“值日諸神”。據說這樣做,能燙傷諸神的腳底闆,讓他們盡快地離開此地。
據穩婆說:胎兒不出生,多半就是被這些神仙吓得,若他們離去了,胎兒自然會呱呱墜地。倘若,這些儀式仍無法讓孩子乖乖順産,那麼,接生婆也沒了法子。事已至此,接生婆隻能拿着糖塊對孕婦的肚子大喊大叫,讓嬰兒早日出世吃糖。
這些接生方法,無疑是毫無作用的,沒準還會起到反作用。
本來就處于痛苦之中的産婦,若看到接生婆裝神弄鬼一番,或許會覺得自己得罪了老天或過路的值日諸神,反倒會精神緊張影響分娩。因為這種迷信的操作對于接生來說沒有實際作用,産婦和嬰兒的存活率都不高,是以,古代接生婆的地位非常低。
穩婆大多是經曆過生産的高齡婦女,她們的醫學常識少得可憐,甚至,連一點醫學常識都沒有。為婦女接生,靠的全都是經驗。此外,她們不配備任何手術工具,幾乎是靠着赤手空拳完成整個過程。不過,有些接生婆在常年為人接生的過程中,竟也無師自通。
是以在古代,也出現過一些遠近聞名的接生婆,她們雖然與其他接生婆一樣缺乏醫療器具和醫學常識,但她們卻能用豐富的經驗應對各式各樣的突發情況。不論是傷産、盤腸産還是凍産,以及血崩、交骨不開等“疑難雜症”,她們都有自己的解決方式,且解決雜症的成功率頗高。當然,這種穩婆少之又少。
其實,古代穩婆不受世人尊重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她們不守“婦德”。
在古代文人眼裡,一個合格的良家婦女不應該外出賺銀子,應該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一生圍着鍋台打轉。顯然,包括接生婆在内的三姑六婆不符合這一标準。“三姑六婆”走街串巷,知識面極廣,但大多是些傳統士人視作粗俗的市井常識,且頗為八卦。這樣的女人,在古人看來是十分叛逆的。
在古代,但凡大家閨秀,很少與這些女人進行往來。哪怕是與“三姑六婆”多說上幾句話,都會被視作有失婦德。以《水浒傳》中的潘金蓮出軌事件舉例,自武大嫂去王婆家串門的那一刻起,她就已違背了女德。古代文學家對三姑六婆頗有偏見,他們筆下的“三姑六婆”大多是像王婆這種既愛扯老婆舌又喜歡拉皮條的老太太。
雖然,人們都不齒與“三姑六婆”交往,但有時礙于牙婆、穩婆、媒婆等職業的特殊性,人們又必須與她們打交道。在打交道的過程中,這些混迹于社會底層且擅長察言觀色的婦女往往會抓準時機趁虛而入,借機騙取錢财。
是以,人們對“三姑六婆”,尤其是藥婆、虔婆、媒婆、接生婆這種與人打交道較多的人印象越來越糟糕。有時接生婆還會參與到家族的“奪嫡之争”中,收取賄賂故意謀害嬰兒或産婦,此舉更使接生婆的名聲一度惡化。且看古代文學中的接生婆角色,絕大多數都是以負面形象出現的。
這種現象,便是古代接生婆地位低的最佳明證。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的接生婆》、《水浒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