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東出土畫像石,畫中有人吐火且頭頂刀劍在飛,專家:這是古代雜技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山東出土陸續發掘出土了大量漢代時期的畫像石;畫中景象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各種社會生活,給後人帶來十分寶貴考古資料,對史書上的文字記載作出了非常有力的補充;有人發現一塊畫像石上有人在吐火,有人頭頂上正有三把劍在飛;這是神話形象嗎?專家解釋道,他們在表演漢朝時期的雜技藝術;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山東出土畫像石,畫中有人吐火且頭頂刀劍在飛,專家:這是古代雜技

山東出土的大量、令人眼花缭亂的漢代畫像石,最吸睛的當屬畫中表現出的各種雜技藝術,其人物好似擁有各種法力的神仙,表演拍案叫絕!

漢代是大陸雜技發展史上最輝煌和最值得驕傲的時期之一;上至宮廷下到民間都有雜技演出,而齊魯地區的雜技藝術尤為突出,被稱為"百戲"或"角抵";這一點從山東各地出土的刻有樂舞百戲表演的漢畫像石及其他文物上就可得到印證。

山東出土畫像石,畫中有人吐火且頭頂刀劍在飛,專家:這是古代雜技

嘉祥宋山出土的畫像石為我們保留下了精彩萬分的吐火表演的場面:隻見畫中一人正高昂着頭,熊熊烈火從口中噴出;這種雜技隻在電視劇裡出現過,難道2000多年前的漢代就真的存在如此高超的技藝?

山東出土畫像石,畫中有人吐火且頭頂刀劍在飛,專家:這是古代雜技

專家查閱史料發現,吐火是漢代流行的一種幻術表演;據《後漢書·陳禅傳》記載:"永甯元年,西南夷撣國王,獻樂及幻人,能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史記·大宛列傳》也有記載:"條枝在安息西數千裡,……國善眩。"并有注釋說,"所謂'眩',今吞刀、吐火、殖瓜、種樹、屠人、截馬之術皆是也。" 從史料記載來看,"吐火"這種雜技确實存在,而且具有奇幻、魔術色彩;觀衆并不清楚這裡面的奧秘。

山東出土畫像石,畫中有人吐火且頭頂刀劍在飛,專家:這是古代雜技

從齊魯地區出土的畫像石中,可知當時流行的雜技還有一項叫做"飛劍跳丸": 是将丸和劍抛擲在空中後,以手或身體的其他部位承接,如此循環往複,丸和劍不能落地;這種雜技今天還經常看到,演員抛擲三五個球,輪流轉;抛擲物隻有球沒有劍的叫"跳丸",起源很早;早到什麼程度呢?史料記載,東周時期"跳丸"已經達到較高水準,當時稱為"弄丸";據《莊子·徐無鬼》記載:"市南宜僚弄丸而兩家之難解。"

山東出土畫像石,畫中有人吐火且頭頂刀劍在飛,專家:這是古代雜技

抛擲物中有刀劍的,危險系數更大,稱之為"飛劍",它難度也更大,但是起源卻相當早;據史料記載,飛劍表演的曆史可追溯到春秋時期;如《列子·說符篇》有曰:"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弄七劍疊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 金帛";專家分析,"飛劍跳丸"應是在"

丸"、"飛劍"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漢代已經達到很高水準;漢晉文獻中多處提到飛劍弄丸;如《文選·西京賦》中有曰:"跳丸劍之揮霍。"李尤著《平樂觀賦》提到:"飛丸跳劍,沸渭回擾。"《論衡·累害篇》說:"弄丸劍之倡,手指不知也。"……

山東出土畫像石,畫中有人吐火且頭頂刀劍在飛,專家:這是古代雜技

今天人們在山東出土的漢畫像石上,看到直覺圖,讓人們歎為觀止;既有簡單的跳丸表演,也有複雜驚險的飛劍跳丸;安丘董家莊漢墓出中土的樂舞百戲圖,其中展現的飛劍跳丸是抛擲物數量最多的一例:圖中一人舞弄十一丸和三把劍,劍丸起落紛繁,難度極大;由此看出,漢代的飛劍跳丸技術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

而且專家注意到,山東許多地方,如諸城前涼台、沂南北寨、濟甯喻屯鎮城南等等,陸續出土了大量畫像石,其中有大約60%都有飛劍跳丸雜技表演場面,說明這一雜技在漢代齊魯地區很受歡迎。

【參考資料:《文選·西京賦》《平樂觀賦》《齊魯考古》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