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綠城中國公告稱,贖回了5億美元的永續債。
綠城中國可以稱得上是永續債大戶。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其永續債規模185.37億元。
按照計劃,綠城中國将于2023年前全部贖回永續債。
要完成這一計劃,綠城中國最基本的操作就是減少開支,把現金留下來償還債務。
但是,今年1月,綠城中國以104億元的權益拿地金額,位列房企拿地排行榜第一。
一邊贖永續債,一邊又大手筆拿地,綠城中國仰仗的,還是其國企背景帶來的融資便利。
連續贖回永續債,盈利成關鍵
2月9日,綠城中國公告稱,贖回公司全資子公司2019年發行的5億美元永續債。
而在兩個多月之前的2021年12月,綠城中國也曾公告稱,贖回2021年可贖回的5億美元非上市永續債。
綠城中國之前可是永續債大戶,高峰期是其永續債規模高達212.29億元。
而截至2021年上半年,綠城中國的永續債規模為185.37億元。
按照綠城中國的計劃,其将于2023年贖回全部永續債。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綠城中國先于7月贖回10億元永續債,随後又贖回31億元及5億美元永續債。
而在近日,綠城中國再次贖回5億美元永續債。
截至目前,綠城中國永續債規模應該已經降至六七十億元左右。
如此看來,綠城中國正在用實際行動推進該計劃的完成。
綠城中國之是以要積極回購永續債,還要從其特點說起。
首先,從會計處理角度,永續債是要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也就是說,房企發行再多的永續債,并不會增加其負債規模,這就有利于其調整負債名額。
綠城中國對此自然是了然于胸。但是,永續債也有弊端,就是融資成本高、侵蝕利潤空間。
資料顯示,2021年上半年,綠城中國永續債的權重平均利率為6.60%,而同期其總借貸權重平均利息成本為4.6%。
去年上半年,綠城中國的歸母淨利潤是17.69億元,而同期有關永續債的分派利潤為6.5億元。
賺點錢不容易,還得為永續債支付這麼多利息,綠城中國肯定是要“心痛”的。
再者,永續債對于降低負債率的作用也正在減弱。
眼看永續債成了“雞肋”,綠城中國果斷将其抛棄。
規模野心不減,逆勢拿地熱情高漲
不管是永續債,還是其他債務,償還債務靠的就是現金。
而為了還債,其他房企都是絞盡腦汁減少開支。尤其是高開銷的拿地,能不拿就不拿。
但綠城中國卻偏不走尋常路,既不耽誤贖美元債,還同時大手筆拿地。
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1月,綠城中國以104億元的權益拿地金額,位列房企拿地排行榜首位。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綠城中國的拿地勢頭就異常兇猛。
資料顯示,2021年全年,綠城中國權益拿地金額969億元,在拿地排行榜中位列第6位。
要知道,2020年綠城中國也隻是以887億元的拿地金額位列第8位。
也就是說,在2021年的那場行業寒冬之中,綠城中國逆勢拿地、毫不手軟。
之是以如此行事,還是因為綠城中國對于規模的渴望。
在2020年初的業績會上,綠城中國董事會主席張亞東就曾表示,“到2025年要達到銷售規模5000億元,其中傳統房地産開發部分要實作3500億元,輕資産部分要實作1500億元”。
而完成這一目标的基本前提,還是要有充足的土儲。
正如張亞東此前說過的,“綠城最大的難題是沒有貨賣”。那麼,解決這一難題的手段,無非就是大舉拿地。
而從近期結果來看,綠城中國如此逆勢拿地,确實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資料顯示,2021年全年,綠城中國累計實作合同銷售金額約為3509億元,同比增長約21%。
這一結果,在一衆銷售表現低迷的房企之中,可以稱得上是“鶴立雞群”。
不過,按照此前公布的拿地銷售比不超過40%的“兩點禁令”來看,綠城中國2021年66.88%的拿地銷售比,超标 26.88個百分點。
“違禁”拿地,綠城中國膽子不小。
頻繁發債融資,國企背景成仰仗
當然,不管是還債,還是拿地,綠城中國靠的還是充足的現金支援。
那麼,現金從哪來?還是得發債。
就在1月3日,綠城中國披露2022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發行檔案,注冊金額40億元,拟發行金額不超過26億元。
這26億元票據,其中15億元用于償還債務。
而在1月28日,綠城中國再次釋出公告,發行2025年到期的4億美元增信債券,年利率隻有區區2.30%。
整個1月,綠城中國發行信用債26億元、境外債25.3億元,合計51.3億元,融資規模最大,比排名第二得碧桂園還足足多了20億元。
而且,綠城中國在1月的發債平均利率隻有3%,在發債房企中排名第二,僅比蘇高新高出0.1個百分點。
事實上,不隻是1月,綠城中國近期的融資活動異常頻繁。
2021 年 12 月下旬,綠城中國還發行了 1.5 億美元、三年期、息票率 5.95%的離岸進階票據。
而在今天,也就是2月10日,相關消息顯示,綠城中國拟注冊發行兩期中票,2022年度第四期中期票據金額為20億元,2022年度第五期中期票據金額為15億元,項目狀态均為“預評中”。
别家房企為了融資絞盡腦汁,綠城中國發債看上去卻是如此的“輕松”。
對此,連一向“尖刻”的标普都口風頗為緩和,稱“綠城中國繼續獲得再融資将支援其穩定的業務,并為未來幾個月艱難的房地産銷售前景提供緩沖”。
究其原因,還是跟綠城中國的國企背景有關。
要知道,中交集團成為綠城中國大股東後,使其一躍有了國企背景,獲得充分的資本優勢,融資成本降至4.6%的行業超低位。
有了國企撐腰,綠城中國自然是要将永續債全部置換,畢竟國企之分看重盈利名額;再者,有了資金支援,綠城中國對于規模的野心,也有了充足的底氣。
隻是,綠城中國是否還記得,當年作為民企時,差點因資金鍊問題倒下的經曆嗎?
雖然有了國企背景,綠城中國還是要穩健發展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