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赎回永续债和大手笔拿地两不误,绿城中国背靠国企底气十足

作者:白丁财说
赎回永续债和大手笔拿地两不误,绿城中国背靠国企底气十足

近日,绿城中国公告称,赎回了5亿美元的永续债。

绿城中国可以称得上是永续债大户。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其永续债规模185.37亿元。

按照计划,绿城中国将于2023年前全部赎回永续债。

要完成这一计划,绿城中国最基本的操作就是减少开支,把现金留下来偿还债务。

但是,今年1月,绿城中国以104亿元的权益拿地金额,位列房企拿地排行榜第一。

一边赎永续债,一边又大手笔拿地,绿城中国仰仗的,还是其国企背景带来的融资便利。

赎回永续债和大手笔拿地两不误,绿城中国背靠国企底气十足

连续赎回永续债,盈利成关键

2月9日,绿城中国公告称,赎回公司全资子公司2019年发行的5亿美元永续债。

而在两个多月之前的2021年12月,绿城中国也曾公告称,赎回2021年可赎回的5亿美元非上市永续债。

绿城中国之前可是永续债大户,高峰期是其永续债规模高达212.29亿元。

而截至2021年上半年,绿城中国的永续债规模为185.37亿元。

按照绿城中国的计划,其将于2023年赎回全部永续债。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绿城中国先于7月赎回10亿元永续债,随后又赎回31亿元及5亿美元永续债。

而在近日,绿城中国再次赎回5亿美元永续债。

截至目前,绿城中国永续债规模应该已经降至六七十亿元左右。

如此看来,绿城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推进该计划的完成。

绿城中国之所以要积极回购永续债,还要从其特点说起。

首先,从会计处理角度,永续债是要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也就是说,房企发行再多的永续债,并不会增加其负债规模,这就有利于其调整负债指标。

绿城中国对此自然是了然于胸。但是,永续债也有弊端,就是融资成本高、侵蚀利润空间。

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绿城中国永续债的加权平均利率为6.60%,而同期其总借贷加权平均利息成本为4.6%。

去年上半年,绿城中国的归母净利润是17.69亿元,而同期有关永续债的分派利润为6.5亿元。

赚点钱不容易,还得为永续债支付这么多利息,绿城中国肯定是要“心痛”的。

再者,永续债对于降低负债率的作用也正在减弱。

眼看永续债成了“鸡肋”,绿城中国果断将其抛弃。

赎回永续债和大手笔拿地两不误,绿城中国背靠国企底气十足

规模野心不减,逆势拿地热情高涨

不管是永续债,还是其他债务,偿还债务靠的就是现金。

而为了还债,其他房企都是绞尽脑汁减少开支。尤其是高开销的拿地,能不拿就不拿。

但绿城中国却偏不走寻常路,既不耽误赎美元债,还同时大手笔拿地。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1月,绿城中国以104亿元的权益拿地金额,位列房企拿地排行榜首位。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绿城中国的拿地势头就异常凶猛。

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绿城中国权益拿地金额969亿元,在拿地排行榜中位列第6位。

要知道,2020年绿城中国也只是以887亿元的拿地金额位列第8位。

也就是说,在2021年的那场行业寒冬之中,绿城中国逆势拿地、毫不手软。

之所以如此行事,还是因为绿城中国对于规模的渴望。

在2020年初的业绩会上,绿城中国董事会主席张亚东就曾表示,“到2025年要达到销售规模5000亿元,其中传统房地产开发部分要实现3500亿元,轻资产部分要实现1500亿元”。

而完成这一目标的基本前提,还是要有充足的土储。

正如张亚东此前说过的,“绿城最大的难题是没有货卖”。那么,解决这一难题的手段,无非就是大举拿地。

而从近期结果来看,绿城中国如此逆势拿地,确实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绿城中国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为3509亿元,同比增长约21%。

这一结果,在一众销售表现低迷的房企之中,可以称得上是“鹤立鸡群”。

不过,按照此前公布的拿地销售比不超过40%的“两点禁令”来看,绿城中国2021年66.88%的拿地销售比,超标 26.88个百分点。

“违禁”拿地,绿城中国胆子不小。

频繁发债融资,国企背景成仰仗

当然,不管是还债,还是拿地,绿城中国靠的还是充足的现金支持。

那么,现金从哪来?还是得发债。

就在1月3日,绿城中国披露2022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发行文件,注册金额40亿元,拟发行金额不超过26亿元。

这26亿元票据,其中15亿元用于偿还债务。

而在1月28日,绿城中国再次发布公告,发行2025年到期的4亿美元增信债券,年利率只有区区2.30%。

整个1月,绿城中国发行信用债26亿元、境外债25.3亿元,合计51.3亿元,融资规模最大,比排名第二得碧桂园还足足多了20亿元。

而且,绿城中国在1月的发债平均利率只有3%,在发债房企中排名第二,仅比苏高新高出0.1个百分点。

事实上,不只是1月,绿城中国近期的融资活动异常频繁。

2021 年 12 月下旬,绿城中国还发行了 1.5 亿美元、三年期、息票率 5.95%的离岸高级票据。

而在今天,也就是2月10日,相关消息显示,绿城中国拟注册发行两期中票,2022年度第四期中期票据金额为20亿元,2022年度第五期中期票据金额为15亿元,项目状态均为“预评中”。

别家房企为了融资绞尽脑汁,绿城中国发债看上去却是如此的“轻松”。

对此,连一向“尖刻”的标普都口风颇为缓和,称“绿城中国继续获得再融资将支持其稳定的业务,并为未来几个月艰难的房地产销售前景提供缓冲”。

究其原因,还是跟绿城中国的国企背景有关。

要知道,中交集团成为绿城中国大股东后,使其一跃有了国企背景,获得充分的资本优势,融资成本降至4.6%的行业超低位。

有了国企撑腰,绿城中国自然是要将永续债全部置换,毕竟国企之分看重盈利指标;再者,有了资金支持,绿城中国对于规模的野心,也有了充足的底气。

只是,绿城中国是否还记得,当年作为民企时,差点因资金链问题倒下的经历吗?

虽然有了国企背景,绿城中国还是要稳健发展为妙。

赎回永续债和大手笔拿地两不误,绿城中国背靠国企底气十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