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可瑩
以色列當地時間2月8日,2022年沃爾夫獎(Wolf Prize)正式揭曉。來自美國、瑞典、加拿大等國的7位科學家獲得數學、實體、化學領域3項大獎。
始創于1976年的沃爾夫獎是國際最高學術大獎之一,每個獎項獎金為10萬美元。據統計,約1/3的沃爾夫獎得主最後都獲得了諾貝爾獎,是以沃爾夫獎又被稱為“諾獎風向标”。
2022年沃爾夫數學獎得主及獲獎理由
沃爾夫數學獎被視為數學界最重要的三大獎項之一。2021年沃爾夫數學獎空缺,沒有頒發。此前,著名華人數學家陳省身、丘成桐分别在1983年和2010年獲得該獎。

George Lusztig
美籍羅馬尼亞數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George Lusztig獲得2022年沃爾夫數學獎,以表彰其“對表示論及其相關領域的開創性貢獻”,并評價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
George Lusztig研究幾何有限約簡群比率表示理論和代數群。他的工作具有高度的獨創性、廣泛的主題、非凡的技巧和深入了解所涉及問題的核心。
Lusztig大學畢業于布加勒斯特大學,1971年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1974-1977年在華威大學擔任教授後,于1978年加入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
Lusztig 以在表示論方面的工作而聞名,尤其是與代數群密切相關的對象,如有限約簡群、Hecke代數、P-adic群、量子群和Weyl群。他基本上為現代表示論鋪平了道路。這包括一些基本的新概念,包括特征标層(character sheaves)、“Deligne-Lusztig”簇和“Kazhdan-Lusztig”多項式等。
2022年沃爾夫實體獎得主及獲獎理由
瑞典隆德大學教授Anne L’Huillier、渥太華大學教授Paul Corkum、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教授Ferenc Krausz獲得2022年沃爾夫實體學獎,以表彰他們“對超快雷射科學和阿秒實體學的開創性貢獻”。
Anne L’Huillier
Anne L’Huillier是法國/瑞典實體學家和隆德大學原子實體學教授,研究短而強的雷射脈沖與原子之間的互相作用。
L'Huillier曾在獲得理論實體學和數學雙碩士學位後,轉而攻讀實驗實體學,并于1986 年在巴黎第六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随後,她被永久聘為法國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員會(CEA) 的研究員。1997年成為隆德大學正教授,2004年被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
Anne L'Huillier是最早通過實驗證明高次諧波産生的人之一,這是阿秒脈沖形成的過程,并為該過程的适當理論描述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她還進行了許多開創性的實驗,以提高對基本過程的了解,并且是新阿秒科學研究領域形成的關鍵參與者。
Paul Corkum
Paul Corkum,加拿大實體學家,超快雷射光譜學領域的上司者和先驅。三十年來,他一直是洞察這一領域巨大潛力的主要發現者,因在高次諧波産生領域的傑出貢獻和提出直覺的模型而聞名,這些模型有助于解釋與阿秒光譜相關的複雜現象。
Corkum 于1973年畢業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利哈伊大學,獲得理論實體學博士學位,在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 (NRC) 做博後。如今,Corkum 上司 NRC/渥太華大學阿托秒科學聯合實驗室,并在渥太華大學擔任加拿大研究主席。
Ferenc Krausz
Ferenc Krausz是匈牙利-奧地利實體學家,他的研究團隊在世界上率先産生和測量阿秒光脈沖并用它們來捕捉原子内部電子運動。
Krausz于1985年在布達佩斯科技大學獲得電氣工程碩士學位,1991年在維也納科技大學獲量子電子學博士學位,1993年獲得維也納科技大學特許任教資格(Habilitation),1998年加入電氣工程系擔任副教授,并于1999年成為正教授。2003年,他被任命為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所長。自2004年起,他擔任慕尼黑大學實體學教授和實驗實體學教授。
2022年沃爾夫化學獎得主及獲獎理由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Bonnie L. Bassler、斯坦福大學教授Carolyn R. Bertozzi、以及Scripps研究所的Benjamin F. Cravatt III獲頒2022年沃爾夫化學獎。以表彰他們“對了解細胞通訊化學和發明化學方法以研究碳水化合物、脂質和蛋白質在此類生物過程中的作用的開創性貢獻"。
Bonnie Bassler
Bonnie Bassler因她闡明細菌之間化學溝通的作用而獲沃爾夫化學獎。她做出了重要發現,揭示了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如何被細菌用于其毒性,以及用于跨物種間的交流。
Bassler是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主任,美國國家科學院及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兩院院士。她專注研究細菌之間如何通過化學方法來進行溝通。具體來看,Bassler研究的是一種叫做群體感應的現象,它涉及一系列化學信号的生産、釋放以及探測。這些信号能讓細菌群落調控基因表達,進而在群體層面調控它們的行為。了解群體感應,不僅在微生物學上具有重要應用價值,也能協助了解高等生物的發育。而能夠幹擾群體感應的療法,有望對抗耐藥細菌的感染。沃爾夫獎評價認為“她的工作對于開發新型抗微生物療法,或是下一代抗生素,均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Carolyn R. Bertozzi
Carolyn Bertozzi因探索生物正交化學,了解糖萼(細胞表面的糖蛋白和糖脂)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而獲得沃爾夫化學獎。這能用于生物成像、化學蛋白組學以及體内藥物遞送。
Bertozzi于1988年獲哈佛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93年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博士學位。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完成細胞免疫學博士後工作後,她于1996 年加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2015年6月,加入斯坦福大學。
Bertozzi 的研究重點是分析細胞表面糖基化的變化。她發明了雙正交化學領域,該領域允許研究人員在不幹擾原生生物化學過程的情況下,對生命系統中的分子進行化學修飾。
Benjamin F. Cravatt III
Benjamin Cravatt因開發了基于活性的蛋白質分析技術而獲得沃爾夫化學獎。這一強大的工具已被廣泛用于化學蛋白質組學的研究,用于分析生物系統中的酶功能。他使用這一方法,分析了大量在人類生物學和疾病中起到關鍵角色的酶,這包括内源性大麻素水解酶,它們的脂質産物能調控細胞間交流。
Cravatt在斯坦福大學獲得生物學學士學位和曆史學士學位。1996年獲得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 (TSRI)博士學位,并于1997年加入TSRI。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了解人類生理和病理程序中的蛋白功能,并使用得到的知識來發現創新療法靶點,以及治療疾病的新藥。
Cravatt在内源性大麻素系統上的工作,極大改變了蛋白質組分析的格局。他還開創了被稱為“基于活性的蛋白質分析”(ABPP)技術,用化學探針來直接分析酶的功能。比如,用熒光标記具有某些化學特性的酶,使科學家能夠一次看清細胞中的所有活性酶的位置,并直接在生命系統中确定藥物靶點。
資料來源:
https://wolffund.org.il/the-wolf-pr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