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猿相揖别。
隻是幾個石頭磨過,
小兒時節。
銅鐵爐中翻起火焰,
為問何時猜得?
不過幾千寒熱。
人世難逢開口笑,
上疆場彼此彎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
一篇讀罷頭飛雪,
但記得斑斑點點,
幾行陳迹。
五帝三皇神聖事,
騙了無涯過客。
有多少風流人物?
盜跖莊蹻流譽後,
更陳王奮起揮舞黃钺。
歌未竟,
東方白。
這是毛主席的詩詞《賀新郎·讀史》,毛主席十分喜愛閱讀史書,也最懂曆史。他的救國智慧、治國方略甚至于他的詩詞,都可以在中國曆史中找到淵源。
喜歡讀史的毛主席曾對《朱元璋傳》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這種情況在他的一生中是不多見的,足見主席對明史的重視。
由此可見,明史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曆史長河中,就具有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湧現了很多正在說明史的作品。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正說明朝十六帝》這本書,它将明朝的十六個皇帝的人生軌迹,以嚴謹求實的治學态度,用平民化的視角,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了我們面前。 一副恢宏而傳奇的、繁複而又活潑生動的大明曆史畫卷,徐徐展開。

本書的兩位作者是許文繼、陳時龍。
許文繼,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學生院。目前供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明史室,從事徽學與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發表論文多篇。
陳時龍,2004年複旦大學曆史系獲博士學位後來中國社科院曆史研究所明史室工作。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古代通史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明史學會副秘書長。主要研究明代思想史、政治史。
接下裡讓我們穿越今古,走進明朝276年的曆史,探究明朝16位天子或勵志或荒唐的精彩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草根的人生逆襲故事至尊版;明成祖朱棣,馬上天子名垂史冊;明仁宗朱高熾,和查爾斯王子一樣苦苦盼皇位;明宣宗朱瞻基,一半是盛世一半是隐憂的君主;明武宗朱厚照,永遠是青春期的勁爆少年霸主;明世宗朱厚熜,沉迷煉丹不理朝政的甩手“東家”;明思宗朱由檢,固執己見、剛愎自用的亡國之君。
今天我們不僅要說朱家的江山和男人,更要着重說說這些君王背後的女人們。看看朱家江山坐的穩,美人更是選的準,坐擁江山和美人的大明天子都有誰。說說這些賢良淑德的女人對大明天下不可估量的曆史作用。
01 明太祖與千古賢後的愛情故事
“燕子矶兮一秤砣,長虹作杆又如何?天邊彎月是鈎挂,稱我江山有幾多!”很難想象,如此豪氣的詩句竟出自草根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之口。
清代的史學家趙翼曾說:“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朱元璋正是這樣一個人,豪氣和匪氣兼具的一個非常有個性的人;一個色彩斑斓的人。
在朱元璋少年時,家中一貧如洗,辍學做了放牛娃。由于幹旱和蝗災,發生了大規模的饑荒和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和哥哥在此期間相繼去世。無依無靠的他隻好到皇覺寺出家做了和尚,雲遊四方,靠化緣度日。颠沛流離、窮困潦倒的朱元璋,投身到農民起義的浪潮中,加入了紅巾軍,成了首領郭子興的親兵。
郭子興比較喜歡相貌不凡且機智靈活、精明能幹,外出作戰總是身先士卒的朱元璋,把自己的義女馬氏許配給了他。
遇到生命中的貴人郭子興,成就了明太祖的一段愛情佳話。
有人說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朱元璋也不例外,馬皇後成了他生命中最大的支撐,是他完成帝業的堅強後盾和賢内助。
她調和朱元璋和義父的沖突,穩定了他的軍中地位;帶領婦女制作軍裝和軍鞋,支援前線鼓舞士氣;勸谏太祖減少殺戮,穩定帝業等等。
太祖曾深情地對馬皇後說:朕起自布衣,登得帝位,外靠功臣,内恃賢後,為朕司書,為朕随軍,為朕親緝甲士衣鞋,種種勞苦,不勝枚舉。古稱家有良婦,猶國有良相,今得賢惠如後,朕益信古語不虛。
馬後卻說:妾聞夫婦相保易,君臣相保難,陛下不忘妾同貧賤,願與君臣同艱難。
在中國曆史上,後宮多穢亂,而馬皇後,卻像一道耀眼的光芒,顯示了人性之美,女性之美,千古賢後非她莫屬。
隻可惜,年僅51歲的馬皇後因病去世,這樣一個賢後的去世,讓太祖痛徹心扉,久久不能釋懷,自此再也沒有立後。
02 明仁宗和張皇後的伉俪佳話
張氏嫁給仁宗時他還不是太子,張氏被封為世子妃。永樂二年被封為皇太子妃。
張氏人品好,賢德淑良,做事周到謹慎,深得成祖及仁孝皇後的喜愛。
當時,另外兩位皇子趙王、漢王虎視眈眈皇太子位,總是離間太子和成祖的關系,蓄意陷害太子,成祖也有易儲之心。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張氏處亂不驚,竭盡全力多次維護丈夫的儲位,曾說到“瀕易者屢矣,卒以後故得不廢”。
有一次,成祖在内宮舉行宴會,張氏親自下廚露一手,把成祖和皇後都服侍得特别開心。成祖對皇後誇贊說:“新婦賢,他日吾家事多賴也。”的确,後來的事實證明張氏很能幹,識大體,顧大局,真是應了好女人旺三代的古語。
做了皇後之後,張氏關心政治和民生,對朝廷内外發生的事情都很了解,成了仁宗最好的助手。
但是最難能可貴的是,張皇後雖然懂政治但不幹政,對自己的家人管束得非常嚴格,不允許他們沒有能力而憑借自己的關系謀取高官厚爵,更不允許他們幹預朝政。
就這樣,仁宗在張皇後的支援了解下,雖然47歲才登基,但是他任用賢臣,重農恤民,寬刑省獄,潔身自愛,治國有方,天下太平,國泰民安,赢得了“仁宣之治”的大明盛世。
隻可惜,大器晚成的仁宗隻做了一年的皇帝,就病逝了。
張皇後和仁宗的伉俪佳話穿越古今,依然有着現實的意義。好像女人就是男人的一所學校。
03 明孝宗與張皇後的一夫一妻制故事
這個标題一看就讓人驚詫,在那後宮佳麗三千的年代,一夫一妻太特立獨行了,開了中國曆史一夫一妻制的先河。有人說,明孝宗,可能是中國皇帝中唯一一個踐行一夫一妻制的帝王。
他一生中隻有一個皇後,而且沒有其他的嫔妃。皇後張氏,河北滄州人,按照明朝中期後的
選妃制度,皇後一般都出身于平民之家,張氏的父親原隻是一個秀才,後保送入國子監讀書。張氏出身于讀書人家庭的書香門第,家教好,知書達理,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1487年張氏與時為太子的孝宗成婚,同年九月,孝宗繼位,張氏被正式立為皇後。
1491年,張皇後生下皇長子朱厚照,即後來的武宗。朱厚照一生下來,就面容清秀,舉止非常,有詩句形容:“粹質比冰玉,神采煥發。”這個孩子深得孝宗的喜歡和疼愛,對于孩子的母親自然是更加寵愛。
晚明學者黃景昉說:“時張後愛最笃,同上起居,如民間伉俪然。”皇帝皇後像民間的夫婦一樣,一起起居,琴瑟和鳴。這在封建皇帝的私人生活中,真是少見的。
身處粉黛成群的後宮,孝宗的情形肯定讓人費解。對于孝宗的一夫一妻制也有很多種解說,這裡就不累述。
總之,夫妻倆興趣愛好相投,共同成長。孝宗是弱水三千,我隻取一瓢飲,也是讓人佩服。張皇後能讓堂堂一個天子,集專寵于一人,也必是能力非凡之奇女子。他們夫婦的伉俪情深,令人羨慕不已。
04 寫在最後
《正說明朝十六帝》到這裡故事就要緩緩落下帷幕。這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讓每一個皇帝躍然紙上,讓大明曆史蕩氣回腸。
“紙上得來終覺淺”我們讀史,是要将曆史和我們自己的生命融為一體,在讓他人的人生裡攫取我們自己的人生智慧,過好自己的人生,方為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