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生活在都市的現代人類遇到蛇的幾率很低,一般大家想要見識一下巨蟒長什麼樣子,要麼就在網上搜一些紀錄片來看,要麼就去本地的動物園。
不過比起動物園,紀錄片可能還是要精彩得多,因為真正的巨蟒很少會出現在動物園,我們在紀錄片裡面也能看到更多的種類和相關介紹。
盡管人類對于蛇類有天然的恐懼,但是對于體型巨大的蟒蛇還是非常好奇的,那麼你知道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蛇是哪一種嗎?

關于蛇類
先來說說蛇,從生物學的分類上,它們屬于脊索動物下面的爬行綱,物種内部的身體結構相對來說有着比較高的一緻性,都是頭部加上細長的軀幹,再加上一個尾巴。
當然,不同的種類,在細微之處還是有很多細節上的不同,最顯著的應該就是軀幹的顔色或者花紋,一些特殊的類别還可以從頭部的形狀進行分辨。
一般來說,它們的軀幹都不是看上去那樣光滑,而是布滿了鱗片一樣的結構,這有助于它們自我保護和活動。
當我們在想象一條蛇的形象的時候,當然不能忘記的就是它們那挑釁意味十足的蛇信子,這個部位其實就是蛇類的舌頭,不同的是上面出現了分叉,作用是用來辨識空氣中的氣味,是以也是它們捕獵時的好幫手。
蛇是一種分布非常廣泛的物種,盡管因為氣候和環境的不同,會有種類上的差異,但是你走到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找到它們的蹤迹。
有的可能生活在洞穴當中,有的可能生活在樹上,還有的習慣就在地面活動,當然,一部分蛇還是喜歡待在水裡,它們有些隻是偏愛水邊的環境,而有些是長期生活在水中,比如水蛇,它也是蛇類中數量很多的一種。
我們都知道,蛇是一種非常典型的變溫動物,它們不像人類,可以一年四季都保持一個恒定的體溫,如果周圍的氣溫發生變化,它們也會随着這種變化開始變溫。
因為蛇的身體裡面沒有可以自主調節體溫的機制,是以在嚴寒的極地裡幾乎是看不到蛇的,待在這樣的環境裡,就好比把它們自己的血液凍住,結果隻有死路一條。
冬天的時候,它們也會像大多數的變溫動物一樣選擇用冬眠的方式,來逃過低溫的傷害,在這之前當然要大吃一頓,來作為這段時間的消耗。
蛇類的捕食對象非常廣泛,不管大小,隻要是肉它們基本上都是來者不拒,不過整體上也形成了一些相對穩定的選擇,比如老鼠就是小型和中小型蛇類的最佳獵物,而稍微大一些的蛇就會捕食體型更大的獵物,各種脊椎和無脊椎動物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的腹中餐。
蛇類在地球生物史上應該算是比較古老的一種物種了,從它們第一次出現到今天,保守估計應該至少有了1.3億年的時間,這樣長的曆史對于蛇這樣的變溫動物來說其實可以算是一個奇迹了。
因為我們知道,地球在演變的過程中發生了好幾次十分劇烈的天氣變化,它們作為變溫動物應該早就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
事實上直到今天,這個物種的生存能力評估依然處在一個比較低的層次,因為它們是在太容易受到氣候的影響了。
不過在地球整體環境穩定的年代,它們的繁衍生息還是相對比較繁榮的。
泰坦蟒
對于任何一種猛獸來說,人類最感興趣的當然就是其中的最強者,而最強者通常也就是體型最大,力量最猛的,對于蛇這個物種來說,目前生物研究中發現的最強者應該就是泰坦蟒。
泰坦這個字首我們都不陌生,它指的就是巨大,比如那部經典的電影泰坦尼克号,意思就是一艘巨大無比的船,這個等級的形容詞放到一條蛇的身上,其實還是很可怕的,那麼泰坦蟒到底有多大呢?
今天的我們肯定是沒有這個眼福可以親眼看到了,因為這種蛇已經滅絕了,時間大概是恐龍滅絕後的700萬年左右。而原因我們可能也不難猜想,那就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氣候變化。
根據古生物學家的分析和測算結果,泰坦蟒的身長估計可以達到15米左右,同時整個身體的橫截面直徑差不多也在1米以上,放在今天基本上怪獸一樣的存在,按照這個尺寸推測,泰坦蟒的體重應該随随便便就是一兩噸。
泰坦蟒的存在并不是科學家沒有根據的推想,它是有實實在在的骨骼化石作為論據的,在哥倫比亞的一些大型煤礦裡出土了這種巨蟒的化石标本,雖然有部分缺失,但是拼湊起來已經能夠确定其基本輪廓。
當然,為了能夠更好地進行研究,古生物學家一般會選取一些同類的巨蟒或者蚺科蛇類來進行對比,比如亞馬遜森蚺。
按照對它們的觀察所得出的結論,像泰坦蟒這種級别的巨型生物,應該主要是以巨鳄這樣的爬行動物為食,或者類似重量級别的動物,比如河豚、山羊、巨大的烏龜等等,可以說是繼恐龍之後,絕對的頂級獵手。
結語
泰坦蟒的滅絕根本上就是它們的變溫屬性決定的,這一點也是現存的蛇類最大的威脅,如果地球的氣溫再次出現異常,一場新的物種災難也許就将降臨到它們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