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學生回家過年短暫甜蜜後迎來“互相之癢”

寒假前,大學生家長們心心念念數着孩子的歸期,盼着團聚。如今,寒假過半,尤其是經曆了春節假期的每日“親密相處”,在很多家庭中,兩代人因生活作息的差異和日常瑣事小沖突不斷,隔閡也在增加。大學生們普遍吐槽:自己已從日夜盼歸的“乖寶寶”變成了父母眼中的“熊孩子”——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姜瑩 石晶 邰治 秦至〛

大學生:從“大寶貝”到“惹人嫌”的心理落差

李同學所在的高校放假早,她說:“剛回家的時候,和父母的相處還算輕松平靜,但從笑臉相迎到被家長嫌棄隻需要三天時間。”放假之前,父母經常會打電話問“什麼時候回家”“回家想吃些什麼”;剛回家的時候,父母會做她喜歡吃的飯菜,還會帶她去逛街買衣服。但不出三天,她就感受到了來自父母的巨大壓力。媽媽開始變得絮絮叨叨,因為一點小事就開始批評她。

據大學生們介紹,賴床通常是一天中“戰争”爆發的開端。寒假裡,很多大學生都想無拘無束地睡到自然醒,但是,剛早上8時,媽媽就拿着拖把闖進來,一邊拖地一邊責備“房間這麼髒,也不知道收拾收拾”。偶爾勤快些,拖個地做個家務,又會被嫌棄笨手笨腳,收拾得不幹淨;有時不想吃家裡的飯菜,想點餐叫個外賣,也會被嫌棄“不會做飯還挑三揀四”。距離開學還有20多天,不少父母已經在催孩子們趕快回學校了。李同學說,自己的生活方式總是引來母親的各種“看不慣”,和家長的沖突不斷激化,隔閡也在增加。

家長:殷切期盼卻“慘遭嫌棄”

王女士的孩子在同濟大學讀研究所學生,她早早就準備了海鮮、水餃等豐盛的食物歡迎孩子放假回家。王女士告訴記者,孩子上大學後成熟了很多,但還是不會照顧自己,是以總想多叮囑幾句,讓孩子少走彎路。“可是,我總是覺得孩子都沒聽進去,還嫌我太啰嗦,有時還會跟我拌嘴。”

市民張女士表示,由于孩子的父親常年在外地工作,是以非常希望孩子能常常回家。但是,看到女兒天天睡懶覺、不做家務,還有房間裡亂七八糟的桌子就非常鬧心。張女士說:“我希望女兒能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比如把衣服疊放整齊,把房間收拾幹淨。在我看來,這都是很簡單的事,她卻做不到。”

教師:和諧相處需要孩子與家長彼此了解

大連理工大學研究所學生導師周福戰告訴記者,自己讀書時也曾有過在假期裡從香饽饽到被父母嫌棄的經曆,是以對此特别了解。親子間沖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孩子在學校接觸的事物、養成的生活習慣與父母的傳統觀念和衡量标準有沖突;孩子在家中表現出的行為和家長過高的期望值之間失衡;孩子與父母之間不了解、不認同、缺少溝通而産生的心理上的不對等。

針對這一現象,周福戰建議,學生應該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傾聽和接受父母的意見,了解父母“唠叨”背後的愛。學生也應去思考一個問題,一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還有多少。作為子女應用有限的時間去多陪伴父母,多與他們溝通,力所能及地幫他們做些事情,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對于家長來說,對孩子的一些觀念應多包容、多了解,走進他們的生活,以朋友的身份與孩子交流。想指責他們時,先在口裡“含口水”,冷靜一下,減少與孩子不必要的争吵,以平和的心态享受天倫之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