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原創」圓桌論壇:警惕算法背後的“中立論”

作者 朱婧

打開手機上的購物軟體,同類商品琳琅滿目怎麼選擇,根據你近期的點選偏好,“銷售量的榜單”或許能幫你快速抉擇;打開閱讀新聞的軟體,“今日熱搜”早已把點選量較高的内容推薦給你;在一些公司,算法正按照程式設計者的設計和要求,篩選着一份份應聘履歷,比起人工作業,可謂高效……算法像一個無形的精靈,每天運作着,記錄搜集着你的資訊、偏好、搜尋記錄,服務于你的工作生活。

以普遍适用性為現實難題提供最優解,這是算法背後的思路,無論是算法規則的設計者,還是應用算法的平台服務商,大多秉持算法“中立論”,認為算法并不承載任何價值觀,是中立的,算法産生何種效用關鍵是看算法是被怎樣使用的。但,事實真是這樣嗎?如果算法把有水分的“高銷量”商品推送給你,把迎合獵奇心理的不良資訊推送給你,那麼量化的那些算法就開始影響使用者的信任度、好感度,又或者,算法設計本身就有性别篩選功能,篩選履歷都存在着性别歧視,那麼看起來人畜無害,卻在産生着不公的結果和對某些人群的歧視。

可見,算法的設計邏輯是承載着價值觀的,也會潛移默化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從算法應用于新聞領域的角度看,給使用者推薦的資訊内容,以點選量、點贊數來置頂某些新聞,因為把關人角色的缺失,新聞的内容、圖檔等會直接影響使用者的關注點、情緒,網友的聲音和評論或許還會繼續發酵,影響使用者的觀念和思想;一些媒體可能因為這樣的結果回報,又不可抑制地持續使用吸人眼球的标題和低俗内容,2017年今日頭條的“頭條問答”因讨論低俗話題被北京網信辦約談。當算法應用于商業環節,給使用者推薦商品,企業為了擴大利潤,提升使用者黏性,一些算法“殺熟”,一些算法利用使用者的購買資訊誘導消費,影響使用者的購買習慣和消費行為。曾經飽受熱議的新聞“被困在代碼裡的外賣小哥”讓人們開始意識到,算法的使用和效果評估問題茲事體大。在類似場景中,算法本緻力于提供的最優解,卻因為一些動機或設計缺陷變成了“代碼困境”。

應當看到,“算法中立論”隻是一種工具理性的視角,算法在設計層面其功能就有局限性,不可能覆寫所有樣本,算法功能愈發強大,對人們工作生活場景的滲透性越強,如果再與商業利益挂鈎,其作用範圍就會突破基本的工程應用場景,不可避免地延伸到與人相關的社會環境中,影響人的情緒、觀念、思想、關系、行為,算法的技術問題很容易就會演變為社會問題,更重要的是責任主體難以認定。

是以,這一領域亟需更多的介入和積極的幹預。近日出台的《網際網路資訊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指出,要定期稽核、評估、驗證推薦服務提供者算法機制機理、模型、資料和應用結果等,確定網際網路企業既有章可循,也始終在監督下運作。監管,這既是把治理關口前置,也說明算法應當是服務于社會公衆,展現公共屬性,通過加強治理,才可能有效引導算法的應用從個性化服務到以人為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