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群青年志願者照亮烈士“回家”路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我6歲就沒了父親,對父親的印象很模糊,想了一輩子,念了一輩子……”手捧着鐵道戰備舟橋處青年志願者送來的烈士畫像,83歲高齡的孔祥付眼中噙滿淚水,哽咽着回憶起父親的英雄事迹。

孔祥付的父親孔繁茂是抗戰時期的一名地下工作者,1944年6月26日,在山東省齊河縣大黃鄉孔莊村後徒駭河大壩不幸犧牲。面對着父親的“畫像”,孔祥付伏下佝偻的身軀,帶領兒子、兒媳、孫子一同跪拜,聊表孝心。

一場跨越時空的“相見”,圓了烈屬多年的思親夢,也見證了紅色血脈的赓續傳承。

在山東省齊河縣,與孔繁茂烈士情況相同、未曾留下任何遺像的烈士有18位,他們的子女大都已步入耄耋之年,“能在有生之年見見父親的樣子”成了烈士子女心中的夙願。

為此,新春之際,感動中國2007年度人物孟祥斌的遺孀葉慶華,在齊河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協助下,發起“送烈士回家團團圓圓過大年”活動。活動邀請安徽師範大學、浙江師範大學、浙江傳媒學院的學生志願者參與烈士“畫像”,綜合烈士親友口述特征,反複打磨修改,一筆一劃勾勒還原烈士的相貌。

鐵道戰備舟橋處團委積極響應黨組織号召,承擔此次送烈士“回家”過年志願服務任務。6名青年志願者兩天裡奔波360公裡,輾轉18個鄉村、社群,遍訪18位烈士的遺屬,送上烈士“畫像”、春聯福字及暖心慰問,讓烈士“回家”與親人團聚,也感受了一次生動深刻的紅色教育。

18位烈士的遺屬,除了有3位居住在縣城外,其他的15位分布在齊河縣的多個鄉鎮村。志願者精心制訂了路線圖,但由于臨近年關,許多村莊正值集市,他們不得不一次次繞行。

與此同時,電話溝通經常出現問題,由于聯系人大部分是烈士子女,這些七八十歲的老人有的看到是陌生号碼,怕被騙不敢接電話;有的手機不在身邊,電話總是無人接聽;加上問路也不順利,志願者克服困難,想盡一切辦法以最快速度趕到烈士家屬家。

74歲的趙梅英家是此次活動的第一站。她的父親趙玉泉是第二野戰軍157團3營8連的戰士,曾經參加過濟南戰役、東明戰役等多場戰役,1948年11月在淮海戰役中參加阻擊國民黨18軍的戰鬥,在敵強我弱的情勢下,被敵人包圍,他頑強戰鬥,英勇犧牲。從志願者手中接過父親的畫像時,趙梅英的眼圈立刻就紅了,不停地說:“可把父親的像給盼來了。”

趙梅英告訴志願者,母親兩個多月前去世,享年97歲,而母親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看到父親生前的照片。這讓在場的青年志願者感到,要快些、再快些,不能讓這樣的遺憾重演了。

“感謝你們這些年輕的同志,在過年前送來了父親的‘畫像’,讓父親和我們一起過一個團圓年!”李梅英老人難掩激動的淚水。1946年李志剛犧牲時,她還不記事,也不知父親長得什麼模樣,這次的“畫像”,是畫家根據她哥哥和她提供的照片畫成的。

一幅幅手繪“畫像”、一件件慰問物品、一句句新春問候,猶如冬日裡的暖陽,給抱憾多年的烈士家屬帶來陣陣暖意。

據悉,近10餘年間,葉慶華先後為100多位烈士找到了“回家”的路。在她看來,“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撫慰烈屬心中的缺憾,再苦再累也值得”。

28歲的青年志願者沈景朋,現任舟橋處臨沂項目部經理,他主動放棄休假,忙着采購慰問品、準備烈士“畫像”、聯系烈士子女、規劃走訪路線。他說:“這樣的活動十分有意義、有溫度,通過重溫先烈的英勇事迹,我們更加堅定了愛國愛黨的紅色信仰,今後将傳承好紅色革命精神,為社會的發展進步貢獻青春力量。”

通訊員 王欣欣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