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外科醫生,基本功不紮實,怎麼接得住春晚的幸運飛盤?

壬寅虎年除夕夜的央視春晚,有一檔魔術節目,魔術師背對觀衆扔出一個飛盤,接到飛盤的就是全場最幸運的觀衆。

魔術師用力一抛,飛盤旋轉着,在空中劃出一條優美的弧線,飛向觀衆席。

觀衆席一陣騷動。說時遲,那時快,隻見人群中有個翩翩男士,靈活地一探身,輕舒手臂,避開衆多慌亂的手,穩穩地接住飛盤。

(央視春晚片段)

這位男士不是别人,正是肝膽外科董家鴻院士!

為什麼那麼多人伸手想抓,都沒有成功,而董院士卻能像探囊取物般輕松地接住飛盤?

除了運氣因素,應該說還得益于董院士作為一個外科醫生長期訓練有素的靈活反應和靈巧的雙手。

反應靈活,是當外科醫生的基本素質。

外科手術,雖然術前會進行各種各樣的檢查,盡可能全面地了解病人的情況,但是,受制于目前的科技水準,每種檢查都有限度,無法為我們提供所有資訊,很多病情的細微變化以及解剖變異還需要外科醫生術中根據情況随機應變。

另外,即便我們已掌握足夠多的資訊,手術中因為團隊配合的問題,因為術者操作的問題也有可能發生很多意外,需要外科醫生即興發揮根據具體情況即時應對。

比如,在直腸癌術中,突然發生骶前出血,這個時候是一陣鉗夾,灼凝,縫紮,還是先按壓控制住出血看清楚周圍組織關系再處理?

這樣的突發情況既考驗外科醫生的臨床經驗,心理素質,更考慮外科醫生的第一反應。

第一反應正确恰當,就可以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化險為夷;第一反應錯誤失當,就可能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險象環生。

雙手靈巧,是當外科醫生的基本要求。

外科手術,是外科醫生雙手的藝術。手術藍圖再理想、再完美,歸根到底還是要外科醫生的雙手去執行。

外科醫生的雙手,不一定要修長,但是一定要靈巧。

我攻讀研究所學生期間,曾經跟過一個帶習老師,他雙手打結的速度非常快,簡直到了眼花缭亂的地步,線一沾他的手就成了一個結,我曾多次觀察都沒有看清,後來他放慢速度,一步一步分解給我看,我才明白其中訣竅。

操作準确,打結迅速,既可以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又可以節約手術時間,讓手術過程緊湊流暢,如同行雲流水般給人以美感;尤其是進行需要阻斷血供的手術,比如肝髒手術,血管吻合等手術時更具有優勢。

開腹手術中如此,腔鏡手術中亦是如此。

但是,在腔鏡手術中,因外科醫生是借助器械進行操作,縫合、打結這些在開放手術中最基本的操作,在腔鏡手術中卻顯得相對笨拙,這就好比撿彈珠,用手撿,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是用筷子夾,難度就很大。

為了降低腔鏡下縫合、打結的難度,廠家開發了很多腔鏡下的專用器械,比如用血管夾(Hemolock夾)阻斷血管代替縫線結紮血管,用倒刺線連續縫合代替邊縫合邊打結。

用Hemolock夾阻斷血管,雖然絕大多數時候很友善,也很安全,但是在有些情況下,比如上夾方法不正确或夾子出現品質問題時,就會發生本意是夾閉血管結果反而夾破血管的情況,導緻意外出血。

在腹腔鏡直腸癌手術中阻斷腸系膜下靜脈(IMV)時,我曾發現多起上Hemolock夾之後夾子可以沿血管滑動的情況,當時分析有兩個原因:一是血管壁裸化太幹淨,二是Hemolock夾閉後縫隙過寬。

這種情況非常危險。因為既然血管夾可以在血管上滑動,自然也可能發生脫落,而一旦發生脫落,就會出現大出血,後果極其嚴重。

有鑒于此,我在遊離IMV時,現在一般不喜歡把血管壁剝離太幹淨,上Hemolock夾時,也傾向于帶點組織;而且,上了Hemolock夾之後,再在斷端上個钛夾,相當于上了雙保險,就非常地穩當。

外科醫生,基本功不紮實,怎麼接得住春晚的幸運飛盤?

當然,IMV因為主幹較長,遊離相對比較容易,可以這樣處理。但是,在腹腔鏡右半結腸手術中,由于血管的解剖變異較多,有些靜脈主幹較短,很難分離出那麼長的遊離段供術者又上Hemolock夾又上钛夾;而且,右半結腸癌手術中,因惡性良性腫瘤根治性的要求,需要把靜脈壁裸化得非常幹淨,也不允許在施夾時夾雜過多的周圍組織。

這個時候怎麼辦?

絕大多數外科醫生的習慣是上了Hemolock夾之後能再上钛夾的就上钛夾,不能再上钛夾的就順其自然。

我們之前也是如此操作,直到發生了兩起Hemolock夾術中脫落誘發出血的事情。一例是右結腸靜脈Hemolock夾滑脫,一例是副右結腸靜脈Hemolock夾滑脫,兩例患者因為血管比較細,都是上的小号的夾子。在腹腔内遊離完成後,做腹壁小切口往外拖拉标本的過程中,發生夾子脫落出血,當時吓出一身冷汗,還以為是腸系膜上靜脈(SMV)撕裂。

這兩起事情之後,我現在的做法是,在重要靜脈離段前,先用絲線結紮,再上Hemolock夾,絲線結紮後暫不剪斷,用于牽拉,這樣上Hemolock夾時就會更簡單、确切,也更牢靠。

外科醫生,基本功不紮實,怎麼接得住春晚的幸運飛盤?

很多外科醫生都害怕在腔鏡下縫合、打結,因為經常都是搗鼓半天,縫也不好縫,打結更困難。其實,所有操作都是熟能生巧的事情,洞悉了其中訣竅之後,隻要多加練習,每個人都能熟練掌握。

而一旦熟練掌握這些操作技能之後,就會發現原本腔鏡下很多令人望而生畏的操作如腸道重建、血管吻合也不再那麼困難和恐怖。

手術機器人因機械臂關節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在縫合、打結,尤其是狹窄部位的操作上更有優勢,但是,正如苗毅教授在《中華消化外科雜志》上刊發的述評文章,“手術機器人:工具還是玩具”中所寫的那樣,目前的手術機器人隻是一個從屬于外科醫生的腔鏡手術間接作業系統,猶如提線木偶,并不具備人工智能模拟、自我認知、環境感覺、思維以及自我學習功能。

機器人手術的療效不優于腔鏡手術,機器人手術的水準更沒有超越外科醫生的水準!

外科醫生水準高的,不需要機器人,同樣做得很好;外科醫生水準稀撇的,即使用了機器人,同樣稀撇。

手術機器人最大的優勢在于遠端操作,這是設計者最主要的初衷,但是,就目前而言,這種優勢并沒有充分展現。

而且,最令人擔憂的是,長期使用機器人,一旦習慣了依賴裝置,當沒有機器人之時,外科醫生就會無所适從,不會做腔鏡手術,或做得沒有以前那麼得心應手。這就如同好多内科醫生,長期依賴于各種檢檢視病,荒廢了望、聞、問、切、聽的基本功,一旦到基層機關或外出會診,沒有了原來的各種檢查幫助,就不會看病了。

求人不如求己,依賴器械不如依賴自己!外科醫生,千萬不要像離開了輔助檢查就不會看病的内科醫生一樣,成為一個離開裝置就不會做手術的外科醫生!

任何時候都不要荒廢基本功、基礎操作技能的訓練!

要像愛惜命根子一樣愛惜自己的雙手,像鍛煉用筷子一樣鍛煉自己的雙手。讓技能成為自己雙手的一部分,隻有這樣,才能像魚兒,即使身處魚缸也能遊出如在大海的感覺。

試想一下,如果當時在場的不是董院士,而是其他人,基本功不紮實,或是隻會做機器人手術,當魔術師的飛盤扔過來時,他說等一下,我還沒有裝機器臂,那他還能接住飛盤成為幸運兒嗎?

撰文 | Dr 春哥

來源 | 溫柔醫刀

編輯 | Swag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