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風險哲思錄#人類在曆史中一次次與瘟疫抗争。逐漸消滅了細菌、病毒,如霍亂、天花、鼠疫。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細菌演變為更加

風險哲思錄# 人類在曆史中一次次與瘟疫抗争。逐漸消滅了細菌、病毒,如霍亂、天花、鼠疫。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細菌演變為更加厲害的病毒,不斷變換身姿侵襲人類。

瘟疫對人類造成的損害以及對經濟的破壞是巨大的,面對變體、人類似乎除了恐慌,毫無辦法?個人認為,通過隔離阻斷瘟疫傳染源、及時切斷鍊條是解決疫情最重要的事情。

1665年,英國爆發了曆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瘟疫。這次瘟疫,造成大約7.5萬到10萬人喪生,超過當時倫敦總人口的1/5,這就是著名的倫敦大瘟疫。在曆史上被确定為流行性淋巴腺鼠疫(bubonic plague)引起的大面積“黑死病”,由人通過跳蚤感染了鼠疫杆菌。

記錄顯示,倫敦的死亡人數從每周1000—2000人持續上升,到1665年9月,平均每周有7000人死亡。

在這場倫敦大瘟疫傳染過程中,發生了一個悲壯動人的故事。英國中部德比郡有一個小村莊,名叫亞姆村(Eyam),經濟以農業和礦業為主,是英國南北交通的一個樞紐。

1665年9月,一名亞姆村村民從倫敦訂購了一包布料。他是亞姆村的裁縫,名叫喬治·維卡斯。布料送達後,他發現面料有些潮濕,便用火把布料烘幹。這本身是一個很正常的做法,但他不知道,這些布料裡攜帶有鼠疫杆菌的跳蚤。維卡斯的身體很快出現了症狀:高熱、頭痛、嘔吐、皮膚水疱等。一周後,維卡斯在痛苦中死去。兩個月内,鼠疫奪

去了村子裡23個人的生命。

亞姆村村民意識到,瘟疫來了,來自倫敦。出于求生的本能,村民紛紛決定外逃躲避。這時,一個人站了出來,他是亞姆村的牧師威廉·莫泊桑,他認為自己有義務阻止瘟疫的擴散。而村民的外逃,無疑會把瘟疫帶到所有村民到達的地方。

是以,他的任務是說服村民不要外逃。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在這個時候,留在村裡相當于等死。他對村民說:如果外逃,就可能把疫情傳播到北方, 為其擴散推波助瀾;如果留在村中,或許可以阻止瘟疫的蔓延。

說服的過程是艱難的,但最後村民還是取得了共識:“走的話未必能活,誰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感染瘟疫;不走的話就會死,哪怕沒感染的人也很容易被感染。但我們願意試試,因為善良需要傳遞下去,後人們要記住善良。”

這樣的決定是驚人的,因為與自殺無異。最後牧師制定了三條規則:第一,教堂禮拜要在室外舉行,以免人群互相傳染;第二,不允許任何人埋葬進教堂,因為屍體可能傳染瘟疫;第三,不允許任何人進入或離開亞姆村。

村民在村子北邊修築了圍牆,派人在村口把守,不許人員出入。村民會把錢放在村口,送食物及日用品的人留下東西取走錢,避免人員的接觸。

一旦出現感染症狀,感染者要到酒窖或地下室中進行隔離。令人感到悲傷的是,這些進入酒窖或地下室的村民都失去了生命,無一幸免……病患越來越多,死去的村民也越來越多,去世的人被統一深埋于地下。而立于地上的墓碑下卻不一定有因瘟疫而去世的人的屍體。

一直到1666年8月,在亞姆村村民自我隔離了300多天之後,随着感染者的死亡,瘟疫結束了。全村344人隻有70人幸存,而這70人當中有33人在16歲以下。

在這場大瘟疫中,英國中南部有無數人死去,僅倫敦市就有7.5萬到10萬人死亡。但在英國北部,鼠疫卻并沒有發生。這樣的結果與亞姆村村民像“釘子戶”一樣在英國中部的自我犧牲密切相關。亞姆村村民為阻止瘟疫的傳播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最為關鍵的是,亞姆村村民的這一行動是在威廉牧師帶領下的自發行為。而更為不易的是,這不是一個人的行為,而是所有亞姆村村民的集體行為。

直到10年之後,國王查理二世才從一個女仆的口中聽說這個故事并深受感動,決定永久免除亞姆村的稅賦,但被亞姆村村民拒絕了。他們做這樣一件驚天動地的事并不是為了利益,而是出于人的善良。一直到1950年,英國的教科書才記錄了這件事。

這個故事說明:瘟疫對人類造成的損害以及對經濟的破壞是巨大的,而通過隔離阻斷瘟疫傳染源是疫情發生時最重要的舉措。原本局限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瘟疫,伴随着大航海、地理大發現、海外貿易、頻繁的戰争、殖民掠奪等擴大了傳播範圍,而應對瘟疫的醫學卻姗姗來遲,導緻大航海及地理大發現開啟的全球化早期,瘟疫跨出國界、跨出大陸及洲界肆虐全球,給人類造成的損害越來越大,對經濟的破壞越來越嚴重,常常沖擊經濟發展,與戰争一起成為兩大危及世界的人類災難。戰争為人禍,瘟疫則為天災。随着醫學的發展,人類才在數百年一次次與瘟疫的抗争中逐漸消滅了細菌、病毒,如霍亂、天花、鼠疫。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細菌演變為更加厲害的病毒,不斷變換身姿侵襲人類。#新冠海外疫情# #共同助力疫情防控#

風險哲思錄#人類在曆史中一次次與瘟疫抗争。逐漸消滅了細菌、病毒,如霍亂、天花、鼠疫。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細菌演變為更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