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淞滬會戰後,為了避免浙江大學遭受戰火的摧殘,校長竺可桢帶領師生開始西遷。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裡,竺可桢依然呼籲師生發光發熱、

作者:浩然文史

淞滬會戰後,為了避免浙江大學遭受戰火的摧殘,校長竺可桢帶領師生開始西遷。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裡,竺可桢依然呼籲師生發光發熱、不負家國。

竺可桢注重帶領師生為地方服務。當時浙江大學搬遷到了江西泰和地區,學校就被建在在贛江沿岸。贛江經常泛濫成災,對當地百姓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為了服務泰和群眾,也為了保衛浙江大學的安全,校長竺可桢組織土木系的師生為該地修建了一條15裡的防洪堤壩。竺可桢還和泰和縣長商量土地墾殖的問題,最終在荒廢已久的沙村開墾了600畝土地,解決了災民安置的問題。

竺可桢還組織師生成立了救火隊,來保障學校及當地的消防安全。因為在戰争時期,手榴彈、槍炮等可能随時會在某地引發血腥的慘案。竺可桢鼓勵師生踴躍報名、承擔重任。同時,竺可桢還引導師生為抗戰前線服務。浙大師生一方面發揮自身的優勢,創作了許多戲劇方面的作品,來為抗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另一方面,浙大師生還發揮了救護、聯絡等作用。竺可桢還組織師生慰問我方過境的軍隊,為将士們送去許多生活用品。同時,竺可桢也組織師生捐款,來幫助我方部隊改善吃住條件。

浙大師生雖然是文人,但在努力學習、儲存文化火種的同時,也盡心盡力的為抗戰服務、為地方奉獻。

參考資料:《從讀書到從戎——抗戰時期竺可桢的愛國主義教育思想探析》

淞滬會戰後,為了避免浙江大學遭受戰火的摧殘,校長竺可桢帶領師生開始西遷。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裡,竺可桢依然呼籲師生發光發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