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淞沪会战后,为了避免浙江大学遭受战火的摧残,校长竺可桢带领师生开始西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竺可桢依然呼吁师生发光发热、

作者:浩然文史

淞沪会战后,为了避免浙江大学遭受战火的摧残,校长竺可桢带领师生开始西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竺可桢依然呼吁师生发光发热、不负家国。

竺可桢注重带领师生为地方服务。当时浙江大学搬迁到了江西泰和地区,学校就被建在在赣江沿岸。赣江经常泛滥成灾,对当地百姓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服务泰和民众,也为了保卫浙江大学的安全,校长竺可桢组织土木系的师生为该地修建了一条15里的防洪堤坝。竺可桢还和泰和县长商量土地垦殖的问题,最终在荒废已久的沙村开垦了600亩土地,解决了灾民安置的问题。

竺可桢还组织师生成立了救火队,来保障学校及当地的消防安全。因为在战争时期,手榴弹、枪炮等可能随时会在某地引发血腥的惨案。竺可桢鼓励师生踊跃报名、承担重任。同时,竺可桢还引导师生为抗战前线服务。浙大师生一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创作了许多戏剧方面的作品,来为抗战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另一方面,浙大师生还发挥了救护、联络等作用。竺可桢还组织师生慰问我方过境的军队,为将士们送去许多生活用品。同时,竺可桢也组织师生捐款,来帮助我方部队改善吃住条件。

浙大师生虽然是文人,但在努力学习、保存文化火种的同时,也尽心尽力的为抗战服务、为地方奉献。

参考资料:《从读书到从戎——抗战时期竺可桢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探析》

淞沪会战后,为了避免浙江大学遭受战火的摧残,校长竺可桢带领师生开始西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竺可桢依然呼吁师生发光发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