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有這樣的群體,他們是公辦學校非編制的教員,因為上崗任教在前,任教截止日期的年限滞後,而被定性為“計劃外”民辦教師。也是以分成了兩支,即“兩原”教師,也就是現在提到的原民辦教師、原代課人員。

“兩原”教師的界定年限并沒有官方正式的檔案,從各地回報的資訊來看,“版本”應該是1986年12月31日之前已在崗的民辦教師。
因為《義務教育法》的頒布是1986年4月12日,而那些稱為民辦教師的是“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中堅力量”。但是各地也不同,主要還是集中在1985年之前,這樣,才是不少人成了不在冊的所謂“計劃外”民辦教師。而不能否認“兩原”教師是民辦教師的産物。
盡管說民辦教師的劃分是有年限界定的,可是國家還沒有正式檔案。完全是地方性政策,這也為“解決民辦教師的責任主體是地方政府”找到了一個“台階”。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兩原”教師遺留問題的根源。
由于解決民辦教師的問題是“分步走”,又以“界定年限”為“政策”,他們将面臨相同的問題,那就是老無所養、老無所依、病無所醫。
“隻要教書育人就是人民教師”,甭說,“兩原”教師也就是人民教師。當年的他們曾是基礎教育相當落後,師資力量非常匮乏,在農村教育戰線上勇往直前的“戰士”。
隻是因為所謂“政策”的原因,失教歸田的他們,已經消退了年華,失去了外出打工、創業或學藝的年齡和機會。才導緻現在日漸進入老年,生活相當困難卻無力自救的無奈。
“解決民辦教師的責任主體是地方政府”,“兩原”教師的遺留問題還是需要地方政府去解決。于是,廣東、青海、江西、成都、湖北等省,還有廣西扶綏、鐘山,雲南陸良、楚雄等市(縣)出台了比較滿意、到位的措施和方案。但是,全國絕大多數地方實行的是發放養老補助制度,也就是按每年教齡補助10元,四川的自貢3.3元,福建長汀隻有3元。實施方案不同,标準相差很大,才是“兩原”教師,還有一些仁人之士,借助網絡平台,特别是在頭條上,回顧“兩原”教師的曆史,正視他們的現狀而發文疾呼。
也是以招來了個别“網友”的妄言:諸如,為博眼球、蹭流量、賺收益的言論;也有“兩原”教師本身文化水準低,轉正考試不合格被淘汰是必然的;搖尾乞憐,被人看不起。
“兩原”教師都那麼愛财嗎?才不是,當年二三十元的工資還資助學生,捐資助學呢?他們真的“沒文化”嗎?大錯特錯,當時的新中國94%的文盲在農村。完小畢業的都鳳毛麟角,更别說國中畢業的了。是他們撐起了農村基礎教育的“半邊天”。中國經濟的騰飛,“兩原”教師功不可沒。
對他們指指點點的人,隻能說是無知和忘本。要知道,城市人的“大學營”在農村,不信倒推兩三代,你們不是民辦教師的學生?
妄議“兩原”教師是“師鬧”者,通過他們的言論,發現他們大都是農民。農民與“兩原”教師本是“一家人”,隻是職業和服務對象的不同。為何“同室相戈”?不能不說多少有點“仇富”心理,妒忌的思想。他們心理不平衡,得了“紅眼病”。要知道,他們發家緻富的時候,“兩原”教師還拿着微薄的“薪水”站在“三尺講台”上。
他們攻擊“兩原”教師,一定不知道民辦教師轉正的條件、“兩原”教師被清退的原因;不知道國家一系列檔案政策的出台;不知道各級地方政府為解決“兩原”教師問題所做的大量工作,更不知道還有一些地方出台的“深入人心”的政策;更不知道“兩原”教師有依法依規訴求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