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城更君走訪了海珠幾個被村民頻頻問及的舊村現狀,包括康樂村、鹭江村、土華村......隻是廣州舊改基調發生變化,深感現下這些村的舊改就像一陣風一樣,來了,又好像沒來。
不管是從前段時間的核查結果,還是昨天新鮮出爐的廣州市2022年重點項目計劃,海珠提到的重點村無外乎瀝滘、新市頭、石溪。
再往前看,廣州市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在年前開幕,城市更新方面,今年廣州計劃優化城市更新專項規劃,加強片區統籌和計劃管控。其中特别提及白雲機場、國際金融城、廣州南站、琶洲等周邊“三舊”改造。
對于海珠而言,琶洲是發展區域中繞不開的C位,區域内的赤沙村也有望随着琶洲的被點名,在新的一年加快舊改速度。
但作為備受關注的中心城區,沒被提到的那些村,還改嗎?
先别急,城更君發現,廣州最近放出了一波招标公告,最顯眼的莫過于“海珠環中央濕地價值圈”這幾個字。

招标檔案中明确提及,本次環中央濕地價值圈高品質城市更新發展規劃的規劃範圍總面積約24.66平方公裡,涉及瑞寶、紅衛、東風、三滘、鳳和、龍潭、五鳳、北山、土華、侖頭、小洲等舊村的城市更新單元。
一下提到了海珠10個以上的舊村,包含了不少靜默已久的名字。環中央濕地價值圈的規劃會對海珠湖周邊這些舊村的改造之路産生什麼影響? 在此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幾個舊村的現狀。
01紅衛穩步推進,東風、三滘“還是那樣”
前面也說到,城更君先前已探訪過招标檔案中提到的幾個舊村。除了康樂、鹭江此類留言闆上的“常客”,像紅衛村這種體量頗大、位于重點規劃區域的舊村向來也是關注對象。
這次,城更君特意實探同屬海珠“新五年方案”的紅衛、東風、三滘,來看看舊改是隻像風般掠過,還是在等待一場合适的時機?
巧合的是,這三條村都是同一家央企的囊中之物。前者塵埃落定,而後兩者雖暫未公開招商,但東風村内早早設定了名為“東風整村改造中心的”保利辦公室,三滘村的改造動态則頻頻出現在保利城市更新官方公衆号中。
先來看與珠江新城CBD僅一江之隔的紅衛村。
總用地面積約127.76萬㎡,改造總金額約195億元的紅衛村,是去年第一個确定合作企業的舊村改造項目。去年1月,保利通過表決,正式入主紅衛村。2009年就啟動舊改的紅衛村在坎坷之後終迎實質進展。
眼下的紅衛村雖然看起來靜悄悄的,依舊是那副熟悉的握手樓、窄巷道模樣,就連改造服務中心都關着大門,看不出什麼。
但某經濟社的一位村民向城更君表示:“隻是動态沒那麼多,舊改一直在穩步進行。村裡和保利方面溝通良好,但是現在隻能跟着政策走,急不來。”
城更君還在公告欄中發現了紅衛村舊改“穩步推進”的佐證,就在上個月,紅衛村舉行了關于籌集更新改造統籌資金的方案表決,并順利通過。
而與紅衛村相隔不算遠的東風村,正好坐落在廣州市新中軸線的南段之上,并與海珠區政府僅一街之隔,坐擁優勢區位,卻低調地較少引人注意。
說起來,城更君曾在去年7月實地探訪過一次東風村。
半年不過轉瞬,時間未曾改變東風村些許模樣。想必是回鄉過年的人們還未返穗,村内大大小小的制衣廠房大多緊鎖着門,比上回探訪時顯得冷清不少。
不過,保利辦公室外的圍牆上原有的改造宣傳圖也已被撤換下來,是換新還是低調?原因不得而知。
之前
現在
看起來,東風村的現狀與此前并無差異,按照一位村民的說法:“一直沒看到動靜,加上去年防止大拆大建的政策後,就更沒什麼進展了。”
最後來看看位于海珠南部,與“舊改航母”瀝滘一路之隔的三滘村。
從地理位置上看,三滘村南臨海珠創新灣,根據規劃,該闆塊承擔打造大灣區科創重點平台、肩負建設“數字廣州”的使命。
2018年,三滘村以92.9%的通過率完成改造意願表決,同年被納入廣州市城市更新項目庫。2019年3月,三滘村啟動基礎資料調查。2020年11月啟動片區策劃方案編制工作。在此之後,鮮少傳來什麼動靜。
當問及企業介入和舊改進展時,有村民表現出不抱期待的态度:“是聽說保利要來,但現在八字還沒一撇,基本沒看到什麼進展,而且看旁邊瀝滘的情況,感覺還得等很多年。”
改造宣傳欄已被其它告示完全遮蓋
走在池滘和後滘片區,能直覺地感受到城中村的弊端所在。若以三滘村的現狀來看,實施改造、提升居住環境是不可避免的。
若紅衛、東風、三滘一并改造,無疑将在海珠形成“琶洲-赤崗-大塘”連片開發的改造版圖。隻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要怎麼改、什麼時候改還沒有一個确定的答案。
02 項目規劃有要求,舊村改造還有變?
不過,希望還在。
說完幾個村的現狀,來看看招标檔案都說了啥。
檔案提到,廣州坐擁全國最大的城市中央濕地,不僅被譽為“灣區動植物大學營”與“城央碳庫”,其周邊更是多類資源富集區,潛藏着超過800公頃的存量空間資源。無需贅述,這句話點明了海珠湖濕地的重要性。
是以,統籌濕地周邊的存量資源、高品質推進周邊舊村改造也成為了城市更新高品質發展的要求之一。
基于此前提,檔案提及的10餘條舊村也有了新的改造要求,主要為以下四方面:
點選檢視大圖
來劃下重點,檔案裡以“分類施策,有機更新”的規劃理念提出更新改造方式的建議,意味着對這些村來說,全面改造不是唯一的路。此外還有“進行建設量的合理配置設定”等字眼。
特别是對小洲村、龍潭村等曆史文化名村來說,這些都是改造需要考慮的問題。
龍潭村
根據先前流傳的廣州《關于全市城市更新項目核查工作情況報告》,已提到過“分區分類施策,精準推動實施”的保障措施,其中對于老城區,除了重大基礎設施、環境亟待改善的舊村等,以後會鼓勵推行小規模,漸進式有機更新。
這也是目前舊改趨勢下的必然要求,“科學實施”、“注重曆史文化保護”等要點愈發凸顯。
以黃埔舊改調整為例。根據村民爆料,黃埔76個舊改項目核查結果已出爐,34個項目可繼續推進、且需優先改造,33個項目需補齊相關手續,9個項目暫停改造。
而需調整的舊村,如蓮塘村、重崗村等,前者定調為“曆史文化名村”、“不得對古村落的傳統格局産生消極影響”,後者也于近日被納入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範圍。
不難看出,調整主要圍繞傳統村落保護規劃展開。
再看海珠此次環中央濕地價值圈的規劃要求,已然為舊改指明了具體方向。不由引人猜測,圍繞海珠湖生态的瑞寶、紅衛、東風、三滘、鳳和、龍潭、五鳳、北山、土華、侖頭、小洲等舊村的改造方式是否會發生變化?
無論如何,可以确定的是,廣州的舊改不僅不會停,還會在政策的輔助下持續發力。一方面,廣州市2022年重點建設正式三舊改造項目共42個,涉及多區舊村,總投資額高達4353億元。
另一方面,廣州這幾個招标檔案的内容圍繞着城市更新單元與區域交通基礎設施的協調規劃、與曆史文化保護的協調規劃、城中村空間品質提升規劃以及舊城區活力提升更新規劃展開,全部拟于2023年3月底完成。顯然,這些都是持續推進舊改工作的證明。
是以,也無需對舊改失去信心,慢一點、穩一點,才可以走得久一點。
但也需要看到,不止是黃埔、海珠,各區的舊改工作都會在“嚴控大拆大建”的節奏下進行,通過合理管控拆建比、文保工作等措施保障各類項目穩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