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給“打勞工”的十條心理健康建議

作者:思睿明心理醫療中心

越來越多朋友開始關注心理健康相關問題,小睿整理了十條建議,送給親愛的你。

一: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關聯、互相影響。

大多數人想到的養生,僅僅指的是身體的健康,買保健品、鍛煉健身、泡腳、食療等等都是針對我們肉體的。

大多數人都忽略掉了“心理養生”,而心理健康才是我們體會到幸福感的最關鍵因素。

長期的消極情緒,會降低我們的免疫力;長期的焦慮,會影響我們心髒健康;長期的躁狂,會導緻心血管等疾病。

二:适量運動有益于情緒健康,可預防、緩解焦慮抑郁。

運動時我們的大腦會分泌内啡肽,内啡肽又被稱為快樂激素,能讓我們體會到快樂的感覺。

同時,戶外運動時有陽光照射,光照在臨床上,也是預防、緩解焦慮抑郁的有效手段之一。

給“打勞工”的十條心理健康建議

三:出現心理問題積極求助,是負責任、有智慧的表現。

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不要自己硬抗。

心理和身體上的諸多不适,是大腦向我們傳達求助信号了,這時我們需要向專業人員請教和求助,醫院的精神心理科或者相關心理咨詢機構,都是很好的求助管道。

我們要積極配合治療、做出改變。

四:睡不好,别忽視,可能是心身健康問題。

很多人都有睡眠問題,比如睡不着、醒得早、睡不安穩等等。

很多時候,我們改善了外部睡眠環境、吃了褪黑素,睡眠問題依舊沒有改善,這時候,我們需要考慮是心身健康問題了。

睡眠品質是心身健康的綜合表現,心身出了問題,睡眠品質下降是一個重要判斷因素。

五:抑郁焦慮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評估,積極治療。

現代社會節奏加快,世界的變化日新月異,各類誘惑也層出不窮,花花世界讓我們目不暇接。

焦慮、抑郁也是常見的大城市病,我們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可能有過焦慮、抑郁的情緒,而焦慮症、抑郁症可能已經嚴重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了。

這時,我們需要盡早向專業人士求助,及早評估、及早治療。

給“打勞工”的十條心理健康建議

六:服用精神類藥物需遵醫囑,不濫用,不自行減停。

藥物治療是心理疾病常見的有效治療方式之一,精神類藥物必須在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必須謹遵醫囑。

服藥期間,不能藥物濫用,也不能自行随意停藥減藥。用藥期間有任何情況需及時回報給醫生,按照醫生的指導再換藥或調整。

七:兒童心理發展有規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學引導。

兒童心理也随着孩子的成長在不斷發展和成長,不同年齡階段有其特定的發展規律。

同時,也要尊重每個孩子成長的獨特性,尊重其自身節奏、加以科學引導。

孩子成長過程中常見的多動行為、對立違抗、學業焦慮等等,需要有專業人士科學引導、正确幹預。

八:預防老年癡呆症,要多運動,多用腦,多接觸社會。

老年癡呆是一種發生于老年期的退行性腦病,目前尚無特效藥物能治愈,是以早期識别和幹預尤為重要。

通過認知功能評估可早期發現老年癡呆。老年人要多運動、多用腦、多接觸社會。

比如規律的運動習慣、積極學習思考、良好的社交習慣等等,都是有效的預防方式。

給“打勞工”的十條心理健康建議

九:要了解和關懷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視,不排斥。

社會大衆對于心理疾病的不了解、認知偏差等等,都有可能戴上有色眼鏡去看待心理疾病患者。

而心理疾病患者僅僅是身體出了些小狀況,通過有效治療,大部分是可以緩解乃至康複的。

社會大衆要了解和關懷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視、不排斥。

十:用科學的方法緩解壓力,不逃避,不消極。

人在江湖飄,難免有壓力。

面對壓力時,我們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緩解壓力,比如運動、向親密的朋友傾訴、尋求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幫助等等,都是非常有效靠譜的緩解壓力。

我們不要逃避,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沙子裡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也不要消極,不要偏激,相信很快就會雨過天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