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村女孩。家裡有疼愛她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以及和自己朝夕相處的姐姐、妹妹和弟弟。
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連她最喜歡的一件軍綠色的棉襖,也是親戚家的小孩穿過的。國小二年級的時候,别人家的小孩帶的是用白面做的餅當幹糧,而她和姐姐帶的是玉米面餅。有一次,母親就偷偷地問她:“學校裡面有沒有人笑話你跟你姐姐?”看着母親滿臉的愧疚和不安,懂事的她笑着說:“沒有人笑話呀,那些娃娃都覺得咱們家的餅好吃,都要跟我倆換着吃呢。”她知道,自己和姐姐的學費都是借來的,為了養活一大家子人,父母沒有少吃苦頭,她心裡想的,就是好好地學習,然後讓父母有好日子過,不再受人欺負。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小小的她,知道怎樣做一個好孩子。在家裡,她和比自己年長三歲的姐姐一起幫大人幹家務、照顧妹妹,那時候,她最喜歡的,就是下午放學回家寫完作業後,和姐姐一起去割韭菜和蔥,然後把它們洗幹淨,切好,等父母從田裡回來。家境雖然如此一般,可父親卻為她和姐姐打開了通往外界的窗戶。父親年輕的時候去過很多地方,最引以為豪的是他曾在天安門前留下了一張灰白照片,每每說起外面的世界,父親總會告訴她,北京有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那是全國數一數二的好大學。父親說,隻要好好讀書,考上北大,就可以去北京念書了,就可以在天安門前看每周的升旗儀式了。于是,她又堅定地告訴自己,我要上大學,我要去北京念書,我要帶着父母一起去看北京。
就這樣,她每天都很認真地學習,成績也一直都是班裡最好的。三年級的時候,她的班主任——讓她感謝終身的啟蒙老師,點名讓她代表整個學校的同學在國旗下講話。她仍然很清楚地記得那天的情景:洗得發白的牛仔褲、熨過的紅領巾、整潔的馬尾辮……當所有同學都在莊重地向冉冉升起的國旗敬禮時,她在激動和緊張中輕輕地告訴自己: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去讀大學。那一天,就這樣過去了。然後,她開始當學習委員、當班長,開始勇敢地去嘗試。即便仍然穿着别人穿過的衣服,即便沒有好看的彩筆和本子,即便書包上都已經有了更新檔和縫過的痕迹,她還是很認真很幸福地學習着,因為她想去北京讀書,因為她想通過讀書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國中的時候,她離開家,寄宿在學校,每周五的下午,當最後一次鈴聲響起的時候,她會收拾好自己的書桌,背上書包,和同學一起步行一個多小時走回家。在路上,她們會一起背書,一起記單詞,互相提問公式,長長的路也由此似乎短了很多。
那年,學校裡來了五位南京大學的支教老師,他們就像一縷春風一樣喚醒了大家對外面的向往和憧憬。他們在學校裡創辦了心理小屋,和鄉村的同學們一起暢想未來,幫助大家重新樹立自信。他們講南京大學、介紹南方的風土人情、給同學們講閩南語,講他們的大學生活,講他們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在他們的引導和鼓勵下,同學們更加勤奮地學習,因為老師說:“自己的路,要自己一步步地丈量,自己的成功,要自己一點點的努力。”而對她來說,最難忘的卻是那次“手牽手”獻愛心助學活動,在支教老師的幫助下,她很有幸和一位南京的叔叔牽手成功。在獻愛心物資發放的現場,當她雙手接過裝有助學金的信封時,她的心裡暖暖的,她告訴自己,我要好好讀書,我要去讀大學,我要用自己的行動感謝那些曾幫助自己的人。
中考結束,她如願以償地考到了銀川育才中學。它是甯夏人民眼裡的好學校,不僅僅是因為它的辦學品質和很高的升學率,更是因為它是國家為支援西部教育發展而建設的:在那裡,學生不需要交住宿費和學費,而且每個月還會有100元的生活補助費。在那裡,大家的家境很相似,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大家都如饑似渴地學習。而她,便是這當中的一員。高二文理分科的時候,她又以優異的文科成績進入文科重點班,成為班級的英語課代表,在那裡,兩年來她一直堅持做一件事情——每天上課的時候給老師倒杯水放在桌上。後來,畢業通訊錄上,老師給她寫道:
“兩年來你每天都做了同一件别人沒有做到的事情,兩年來你一直以自己的認真和執着打動并感染着我們每一位老師,我們以你為驕傲。”
“接過你遞給我的水杯,我的心暖暖的;晚自習後收到你的‘回家注意安全’,我的心暖暖的;取得進步時你給我一個擁抱,我的心暖暖的。”
“可愛的姑娘,這兩年來,老師謝謝你讓我成為辦公室裡最幸福的人,老師祝福你健康平安,在未來的路上走出更多精彩。”
看到老師對自己的留言,她幸福地笑了。不管是老師、同學還是朋友抑或是陌生人,他們都是她想要感謝的人,感謝他們孜孜不倦的教誨,感謝他們熱心的幫助,感謝他們在她想家的時候所給予的懷抱,感謝他們陪她一起挑戰題海、報捷聯考。她也知道她沒有多少能力,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心地讓他們覺得幸福。
當知道被錄取的時候,父母竟笑得像孩子一樣,當看到昂貴的學費的時候,母親安靜了,妹妹住院,已經讓家裡欠債很多,而眼看離開學的時間不多了,家人陷入了沉思中。